鄧衛華
摘要:在小學生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素養對搭建優質課堂有關鍵的推動作用。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把多種教學機制引進到語文課堂中,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對課堂內容進行創設,讓學生體驗優質課堂,從而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內驅動力,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深度和學習熱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培育;策略探究
結合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現狀來分析,教師在創設課堂教學環境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與發展認知并非很重視。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在此,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設計教學方法:第一是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是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鉆研能力和解讀能力;第三是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意識。通過上述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對學生進行深度的語文知識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辯證思維,且能夠幫助學生借助對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實現個人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通過該方法的應用,學生的合作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升,且合作學習的態度會更加端正,同時合作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一封信》這一課文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不同問題的提問,然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對問題做有效分析與探討。在此,有學生提出:“文章中的露西寫完信之后,在信箋的末尾花了一束花,它的意義是什么呢?”經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之后有學生表示:“露西畫這幅畫的目的需要從她寫的信中尋找答案。這是她對自己爸爸的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情趣和心靈的美好。”在學生分析與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正確的思維下得到有效的知識學習和認知發展,以此帶動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穩步提升。
二、培養學生鉆研能力
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要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和所有的精力對課堂教學方案進行創設與研究。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學習空間與學習環境,而且該方法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素養與語文知識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語文課程的特征對學生進行引導。語文教學歸根結底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與應用。而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自然離不開文字的學習和文章的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相應的目標。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兩遍以上的閱讀。第一遍閱讀需要一普通閱讀的方式進行。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生字生詞進行學習與掌握。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能力和感知能力便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隨后,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第二遍的閱讀,在此次閱讀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其進行有感情的閱讀。在這一基礎上,學生會對文章中的五位英雄產生一個全新的認識與全面的理解,進而會對偉大的革命事業有一個深度的了解。在兩遍的閱讀之后,此時學生已經明白了文章的中心含義,而且已經得出了文章的學習重點內容。基于此,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教學便會順利很多。
三、培養學生閱讀意識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帶動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與語文學習綜合素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開展日常閱讀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閱讀習慣培養與提升。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個人的閱讀效率與閱讀能力,還能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以此為法,學生的閱讀水平會得到一個較大的提升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綜合當前自己所應用的閱讀方法對一篇課文進行閱讀,然后對學生進行文章問題的研究與分析。此時,學生會在自我閱讀之后對文章中的問題作出個人的分析與判斷。隨后,教師在讓學生通過“整體瀏覽、通篇閱讀、細節體現”的方法再對另外一篇文章閱讀一遍。然后再問學生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核心立意展開分析和研究。此時學生會發現,經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的閱讀能力頓時就得到了就打的提升。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輕松,且閱讀的流暢性也更高。基于此,學生便會主動地改變自己的閱讀模式,應用教師所教導的科學方法,并將之作為一種習慣長期保持。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一個長效機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深耕、不斷經營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務必要融合現有的教學素材創新教學機制,實現對學生的深度培養和科學引導。
參考文獻:
[1]韋自才.從課標四個“強調”,談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創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6):84-87.
[2]許曉敏.學為中心,做好三個“凸顯”——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升核心素養的預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3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