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俊 馬東堂 趙海濤 魏急波 張曉瀛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在高校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上海市的各大高校率先開展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工作,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結合起來,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目前,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尚處于探索和不斷實踐的階段,但是其意義和效果已不言而喻。
《數字通信》是一門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是從事無線通信、數字移動通信等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該課程一般以《通信原理》為先修課程,同時開設的課程有《數字信號處理》《信息論與編碼》《統計信號處理》等課程。作為聯系通信理論/系統/設計,課程設計、課題研究等教學環節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目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數字通信系統的基本系統、基本過程、核心技術,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以蜂窩移動通信為代表的數字通信技術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都有數字通信技術的存在。建立在數字移動通信基礎之上的各類軟件的興起,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如微信、網絡直播等。同時,國際移動通信5G技術之爭、美國限制華為和中興公司等,為本門課程的需要加入了諸多思想政治素材。
意識形態安全是網絡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就沒有國家政治制度安全。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已逐漸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在以數字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移動通信網絡的應用普及中,強調學生參與網絡時要加強愛國意識、道德法律知識,正確引導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其在參與網絡社交活動時,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所展現出來的對思想的教育是基于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廣大學生的網絡空間意識形態顯得尤為重要和有意義[2]。
另一方面,近期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特別是移動通信5G之爭、以及美國制裁華為、中興科技公司,等等。這些現象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相關引導的價值導向問題,等等,都值得我們在教授《數字通信》課程中予以關注。可見,“課程思政”在《數字通信》專業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達到“授業”知識的目的,又達到“以德樹人”的目的,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具有鮮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4]。
《數字通信》專業課程是一門以講述數字通信基本原理、基礎知識的課程。近年來,數字通信技術,特別是以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發生了十分迅速的變化,不斷涌現出的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使得這門課程在緒論和基礎理論知識點方面需要進行重點改革和調整。《數字通信》課程中的基帶信號表征、同步、估計、檢測等相關知識的內在關系與聯系,是研究生后續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的基礎。課程中的諸多知識點也與當前技術和社會熱點,如5G、區塊鏈、新基建等新名詞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如何使學生欣然接受“插播”的思政教育內容是落實思政教育的關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7]因此,就如何當好會放鹽的“好廚師”,如何撒好這把“鹽”,課題組經過多輪研討,以全方位育人為導向,通過對《數字通信》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了體系化設計與改革。
由于《數字通信》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和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關系不明顯,需要增加除原有的課程目標外的思政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思政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接收思政教育。此外,為了實現《數字通信》課程的思政教育,具備“思政育人”的價值取向,課題組老師們還與學生所在學員隊建立了共建互助聯合單位,擔任學生的全程導師,由老師們與學生管理單位一起溝通,加強學生的課堂與課外雙聯動。
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課題組老師堅持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充分挖掘《數字通信》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或者引導學生一起探索。為了增強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不僅僅是簡簡單單地增加幾條思政教育的元素,而是達到《數字通信》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有機融合、有機互促。課程組老師們經過認真梳理,針對《數字通信》研究生課程,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在知識點中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元素,進行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我們還結合了講授法和研討法,組織學生匯報、提問和研討。在2020年學期的課程教學中引起了廣泛熱議,特別是在課堂研討環節,學生們的情緒達到了頂峰。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改革,如表1所示。
此外,本課程還體現了如下的思政教育元素,培養學生的強國和強軍責任擔當。
(1)開放教材。本課程是雙語課程,采用“英文講義-中文講述”的方式,面向廣大學生是開放性教材,僅提供參考書目,如《數字通信(第五版)》全英文教材。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廣泛閱讀技能,又可以開放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不要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學生不僅要平時注意課堂知識的積累,還要學會獲取其他最新的材料。
(2)軍事特色。在《數字通信》課程建設中,專門設計了“軍事通信技術”部分。“軍事通信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我國數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反之我國數字移動通信的發展將大大促進“軍事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3)面向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從2G到5G技術不斷更新迭代,每一代都涌現出鮮明的技術推動和創新。學生在學習數字通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不斷進取和創新探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為國家的電子信息的發展貢獻力量。

表1 《數字通信》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了充分挖掘和融合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緊跟數字通信前沿科技發展,教師一方面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數字通信技術領域的前沿科技動向與發展。另一方面,需要自覺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數字通信課程相結合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增強“四個自信”,強化教師隊伍,擔負好學生的引路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國防科技大學在《數字通信》課程教學中加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1. 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引起了同頻共振,對略顯枯燥的學習內容又重新充滿了興趣,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進行數字通信的OFDM系統搭建、仿真、性能分析,主動查閱參考書目提出問題。
2. 課程作業反饋教學效果
從交上來的20份課程大作業中,學生在選題上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組員之間增加了溝通和協調,并通過不斷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和思考,進行了一次較系統的科技方法訓練。
總之,通過融入“思政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廣泛的內在原生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調動了學習熱情,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