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珺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 江蘇無錫 214101)
當前,教育改革正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新一輪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公布和實施,標志著在課程改革上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正全面展開。面對課改的需要,新課程課堂教學,需要在充分考慮各學科教學的內容、任務以及學生自身的需求等,設計課程目標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
但是,通過對相關資料的分析發現近幾年的教學中人們過分關注學生理性和認知方面,而忽視對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關注,從而導致了“情感空白” (emotional illiteracy),造成一些學生在語言學習上的失敗。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未成熟,所以小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差,一些情緒的波動就很容易影響到學習活動。
1.情感
情感在心理學中被定義為“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可以將情感分為消極和積極兩種相互對立的兩類,其中,積極類指個體對外界的刺激在心理上做出了肯定的反應,引起了高興、歡快、喜悅等情感;消極類是指人們對外界的刺激在心理上做出了否定反應,引起了痛苦、抱怨、氣憤、懼怕等情感。積極的情感為人的活動提供了動力,相反的消極的情感阻礙個體活動。所以,從上面可看出情感具有調節人活動的作用。沒有積極的強烈的感情,就不可能有對事物的正確的認識,也不可能形成堅定的信念。可見情感在人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態度
態度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養成的對個人行為選擇起影響作用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對一事物的反應的傾向性。態度具有持久性,形成某種態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形成以后就比較持久、穩固。態度的構成成分為認知、行為和情感,其中認知是對態度對象的信念或是,行為是對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行為, 情感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心理反應傾向。在態度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個體獲得并習得的對人、對己和對環境較持久的正反兩方面的內部反應傾向的過程。
3.情感態度目標
新課程目標對英語提出的“情感” 不僅指學習愛好、學習動力,更是指讓學生在內心世界中可以獲得豐富的體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影響學生情感體現在多方面,如影響學生的情緒體驗、個性傾向性的形成與改變、個性特征的發展等,而學生的情感表現也會反作用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情感學習的形成與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價值觀念的更新、高尚情操的培養等密切相關。
英語新課程目標中的 “態度”是多樣的,不單指學習態度,更是指在生活態度上要保持樂觀積極、求學態度上踏實穩重、人生態度上健康向上等。態度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的人生觀能樂觀、積極進取、敢于求實創新,對所處社會環境、自己的學習、未來的工作保持熱愛,具有社會責任和義務感、人道主義精神等。態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它能促進學生潛能的釋放,幫助學生創造奇跡,實現和突破自我,同時對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筆者通過多方面的資料查閱,得出:情感態度是指興趣、需要、動機、信念和集體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情感態度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密切相關,比如語言學習、認知活動、記憶能力等。
筆者認為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感態度因素在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對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態度目標實現的方面進行一個調查,展現教學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為較全面地調查師生對英語教學中情感態度目標實現所持的看法,筆者通過教師對情感態度目標的認識以及課例中設計的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希望能更加全面、真實地反映英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存在狀態。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針對的是南通市和無錫市的部分英語任課老師,根據小學的分布情況,筆者選擇了南通市崇川區的兩所小學和無錫市南長區的一所小學,按照每個小學50份問卷的比例發放,共發放150份問卷,回收143份問卷,有效問卷132份。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文獻研究法
文獻法可以充分地掌握現有文獻資料,從而了解有關科研動態、前沿進展、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現狀等等,便于自己選擇研究范圍與突破點。筆者利用圖書館以及各種有效資源,查閱了大量書籍、期刊、學位論文、教育報道、教育政策等等,并且還收集了部分教案設計,受益匪淺。
2.問卷調查法
本問卷為教師問卷,分別從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三個維度編制了此問卷。問卷中,前14道為封閉式選擇題,后一道為開放題。主要是為了了解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態度目標的實施現狀。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43份,有效問卷132份。
問卷項目的整理

表2 三四與五六年級英語教師對情感態度目標的認知

通過分析發現,高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要低于低年級學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所下降。影響情感態度目標落實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教學能力是廣大教師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大部分教師之所以覺得情感態度目標難以落實,是因為他們覺得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有所欠缺,無法很好的在課堂上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并重。其次,評價體制、理論與實踐的指導也被認為是重要因素。同時,在于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學校文化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如果學校文化建設得好,那么就能為情感態度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實施的氛圍。
小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較低,難以為自己確立一個正確的學習目標,無法根據這一目標而維持自己的學習活動。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是被動的,而且是自己常常變換的學習目標。這都是由小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的不穩定性所決定的,這也就造成了小學生學習動機的不自覺性。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當學生學習簡單易懂的內容時,應保持學生的緊張感,給他們布置一些難度的作業,充分調動他們的動機;而當他們學習一些復雜而難以理解的內容時,我們應盡量為學生創設輕松的氛圍,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我們要耐心指導細心輔導,防止學生出現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通過發展心理學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現,小學生所處階段為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這一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感性事物的支持。因此只有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才能因此而產生興趣。
小學英語在教學內容上題材廣泛,教學形式多式多樣,在基礎性、思想性表現出較強的特點。大多數教學內容來源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能激發小學生探索的興趣,從而體驗到教材中所蘊含要讓學生體會到的情感。許多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材料,反映了社會實踐活動中會遇到的各種情感體驗,同時也蘊含了編輯者自己的情感態度。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這些情感,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積極健康的思想感情,促進英語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目標的落實。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教師通過在教學活動中創設不同的情境,比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這些情境的創造可以使英語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從而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利用“遷移”的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