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
摘 要:田徑是小學體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關于田徑訓練的教學理念、方式等存在一定弊端。現有的教學模式中,應該實現理論知識和訓練技巧的有效結合,逐漸提高小學生的田徑訓練效率,為實現強身健體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力量、耐力和速度三個方面探討了體育田徑訓練效率的提升策略,以期為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體育;田徑訓練;訓練效率;提升策略
田徑作為一種極為常見的運動模式,既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現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積極開展體育運動非常有必要,教師嚴格按照體育教學情況,引入多元化的田徑訓練模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為提升體育田徑效率,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思維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優化訓練方式,真正感受田徑訓練所帶來的樂趣。
一、重視力量訓練,強化小學生的力量素質
體育田徑對小學生力量水平有一定要求,決定了學生的身體協調力、爆發力等,教師遵循動靜結合的原則,總結授課經驗,優化訓練策略,強化小學生的力量素質。
一方面,靜態訓練,首先,著重強調學生在發力時的平衡感覺,教師為其提供體育器材,做好單腳、單臂支撐訓練,而且每個動作至少保持30s,根據學生的基礎承受力,適當增加或是減少訓練的頻率。其次,靜態模式下爆發力訓練,以提升小學生的反應速度為主,需要在短期內有明顯的加速度。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某個肢體做爆發訓練,結合某次的狀態變化刺激肢體。最后,負荷訓練,要求學生長期處于靜止狀態,有效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田徑訓練技巧,或者鼓勵學生相互監督,指出對方優缺點,實現共同提升。
另一方面,動態訓練,確保小學生的肢體適合田徑訓練,并在各個方面發揮最佳水平。為獲得良好的動態訓練效果,應該合理安排訓練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爆發力、動作指導和自由活動等方面做出科學安排,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進行深入訓練。為避免田徑訓練所產生的乏味感,教師適當添加教輔資源,如繩子、啞鈴凳……為學生講解體育器材的具體用法,觀察學生在訓練中的動作是否標準,真正在動態訓練中提升強化學生的力量訓練效果。
二、重視耐力訓練,增強小學生的體能素質
小學體育田徑教學中的耐力訓練,以提高小學生的體能素質為重點,教師應該遵循規律,選擇科學的訓練方式。從近些年的體育教學現狀而言,經常出現理論和實際相互脫節的情況,很難將具體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效結合,一味采用高強度訓練方式提高效率,卻適得其反。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耐力訓練方案,著重提高小學生的體能素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小學生的成長環境愈加優渥,導致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而田徑訓練的環境極為艱苦,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啟發小學生自覺訓練的良好意識,主動克服困難。再者,教師為其提供良好的訓練環境,如在氧氣充足的操場,保證小學生的身體各個機能供養充足,及時完成訓練任務,采用“兩步一吸,兩步一呼”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可以獲得明顯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耐力訓練時間不宜過長,嚴格控制訓練強度,相比成年人,小學生的血紅蛋白含量較少,過于頻繁的訓練模式下,往往會縮短運動壽命,降低訓練效果。
三、重視速度訓練,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
每位小學生的身體狀態不同,教師要區別對待,如低強度的速度訓練,將重點放在技術動作,不需要做特殊的準備工作;而高強度的速度訓練,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關注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時制定訓練方案,遵循簡單、高效的原則,確保田徑運動的實效性。
首先,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需求,如肌肉、神經系統等基本情況,優化考慮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從身體、心理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分析,優先選擇科學的田徑訓練方式,提高小學生的反應速度和靈敏度。
其次,田徑訓練過程中,小學生容易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規范基礎動作,例如膝關節在伸直的時候要放松,確保一系列動作的連貫性,為下一次用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確保腿部狀態能順利伸展。又或者是在過渡平跑的時候,學生將身體向前傾斜,放松肌肉,減少長期運動所帶來的沉重感。
最后,教師將速度訓練的安全性考慮在內,訓練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訓練后要及時休息,做恢復訓練。例如小學生在接下來要迎接田徑比賽,教師為其制訂周期性訓練計劃,嚴格分析運動的強度,切實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戴居華.基于提升小學體育田徑訓練水平的措施分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0):93.
[2]高爽.小學體育中田徑訓練的法則及應對措施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