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仙
摘 要:積極響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將研究重點放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上。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當把握核心素養組成,有針對性地找準教學著力點,通過變化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活動等多種方式實現學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以期豐富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相關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對策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概述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歷史學科中的具體化表現,它是指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中形成帶有歷史色彩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具體表現在五個維度: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師要想優化教學活動,就要明晰歷史核心素養五個維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調整歷史教學,這樣才能響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建構新型歷史課堂。
二、高中歷史課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舉措
1.立足時空觀念,時序性引導,對比教學
時空觀念培養的具體目標為:辨別和理解、描述和解讀、區別和運用、研究和提高。為了讓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激發,教師要從時序性的角度開展引導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放在具體的時空中進行思考,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時序性認識。將各種歷史知識放置在時間軸引導學生學習和記憶,能夠梳理學生的歷史學習思路,讓學生清晰歷史事件的前后關系,從而實現有效記憶。這樣能夠借助時間軸,實現經緯結合,以點帶面,將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
2.立足唯物史觀,分化性引導,客觀教學
唯物史觀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材的編寫也遵循了唯物史觀這一素養要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正確解讀、正確分析,要求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歷史知識,正確解剖歷史知識,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
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諸多,包括“實踐觀點以及實踐標準方法”“辯證觀點以及分析方法”“群眾觀點以及人民利益標準方法”等。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效把握,引導辯證思考。
3.立足史料實證,補充性引導,整合教學
受教材篇幅以及課程時間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教材內容大多是對歷史史實的客觀敘述,較少地引用到史料,即使教材中有部分史料,但講解并不到位。
為了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正確理解,能夠將歷史學習放置在當時的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應當盡可能地將歷史研究參照原始材料,可以適當地進行歷史教學補充,通過補充史料實證,搜集原始文獻等方式,拓寬學生的認識和眼界,實現教學資料的整合,實現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
如在學習“分封制”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左轉》中關于“分封制”記載的史料:“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番屏周”補充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實證,理解“封建親戚”標明分封的對象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番屏周”標明分封的目的是治理邊疆,保衛周王朝。
4.立足歷史解釋,分析式引導,全面教學
歷史解釋,要求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從客觀、理性、全面的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判,且這種分析和評判必須“面面俱到”,彰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綜合思維發展。
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明確整個內容框架,包括時間、起因、結果,在學生建立學習框架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原因進行深度分析,分析的角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目的是挖掘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內涵,做全面認知。
5.立足家國情懷,滲透式引導,情懷教學
每一段歷史都充斥著濃濃的愛國情,教師應當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找準愛國情懷教育的著力點,讓學生借助歷史學習產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對國家的正確認識。這樣有助于讓每一個學生不忘歷史,成為祖國的接班人,也能夠讓歷史學習更有效。
如在學習“抗日戰爭”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抗日的故事、展示抗日的畫面,沖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到國家建立之艱辛,從而自覺形成愛國意識,自覺維護祖國利益。
實際上,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就是要求教師理解歷史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并且就五個維度做教學的拓展、創新、延伸、補充。這樣才能夠讓核心素養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真正“落地生花”,高中歷史教師才能夠保證歷史教學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顧玲麗.探討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有效教學模式:以《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為例[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