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同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正在進行積極的改革。怎樣實現初中物理高效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全面實行新課改政策有重要的意義。分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如何開展高效課堂,希望能給實踐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指導。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初中物理;高效課堂;開展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更加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物理教師應該積極地把知識內容與核心素養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構建物理知識體系,形成優秀的學習態度,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密切聯系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以及問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調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由此構建高效物理課堂。此外,物理教師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問題有效結合起來,可以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周邊的物理現象,增強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能有效處理生活問題,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相關內容期間,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以及做實驗掌握聲音產生與傳播的條件,同時學習介質不同其傳播速度不同等內容。課堂活動期間,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關聲音的例子進行思考,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形成認知,對生活中“鳥蟲鳴叫”和“樂器聲音”細心傾聽,進行課堂活動導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應的聲音,讓學生猜出聲音出自哪一種樂器或動物,學生會進行積極的回答。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請大家思考一下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是如何聽到這些聲音的呢?”這樣可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多方面探究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結合有關生活案例,對聲音產生的條件進行講解。比如,讓學生想象一下彈吉他的動作,聯系琴弦的振動現象,使學生明白樂器通過振動產生聲音,進而落實更深層次的學習,對聲音傳播的條件進行掌握。
二、巧妙引入物理史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適時地融入物理史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生動形象地展示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體會物理學家的精神,有效提升課堂活動效率。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以結合牛頓第一定律的發展歷史,講解相關著名人物及其事跡,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精神。在公元前四世紀,聞名于世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種觀點,即“力是維護物體運動的原因,有力就有運動,沒有力就沒有運動”。這屬于錯誤的認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古希臘的哲學發展歷史進行深入探索。在六世紀時,希臘學者菲洛彭諾斯批判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出了“沖力說”。到了十四世紀的時候,很多人共同提出了“沖力理論”,這一理論給后來的伽利略和牛頓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沖力理論”認為,對某一物體進行推動的過程中,能夠將一種沖力、動力向其施加,如果有越大的速度,就會產生越大的沖力,如果耗盡了沖力,那么就會漸漸停止物體運動。此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發展歷史有更多的了解,體會到各種科學思想,掌握科學方法,學生在建立起一定的科學素養的情況下,自然會更高效地學習物理這門學科。
三、開展物理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最關鍵的內容之一就是實驗操作,通過物理實驗活動,學生可以掌握物理概念以及規律本質,有效提升探究能力,養成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積極地加入實驗活動中,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學生鍛煉動腦、動手能力,同時開闊眼界,增強綜合素養,深入體會物理知識本質,感受到探究科學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期間,教師按照教學計劃,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活動,用激光手電從不同介質中射入光,如射入用水稀釋的牛奶中、煙霧濃厚的空氣中、透明的玻璃杯中,引導學生觀察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的傳播情況,然后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踐操作。比如,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得出結論“光是否真的沿著直線傳播”,引導學生設計以下實驗驗證結論:準備三個帶有小孔的紙板,小孔被光線穿過,之后理應細線穿過小孔并且拉直,由此對“光沿著直線傳播”進行驗證。再如,布置學習任務:“光是否始終沿著直線傳播”,實驗期間,引導學生將一塊冰糖放置到裝有水的玻璃器皿中,未完全融化情況下,用激光筆將光射入其中并仔細觀察,然后均勻攪拌,可以了解到“光路逐漸變成直線”。
參考文獻:
陳小媛.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新課程,2020(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