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洋
摘 要:信息化時代,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在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階段,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提高其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利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就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路徑研究進行詳細的討論和闡釋。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路徑
從傳統意義上講,核心素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緊密聯系的,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正確解決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形成健康的人格。從深層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自身的發展。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對一些事物的認知不夠清晰、明確,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缺乏對自身的管理,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行為。與此同時,不同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部分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時間,這使得家長在糾正孩子行為等方面手足無措,使孩子錯誤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壞習慣慢慢積累,則很難改變,會十分影響學生后期的發展。對此,在小學這個黃金階段,教師充分加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將更具針對性,可以及時糾正其錯誤行為,彌補家長教育的不足,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推動其健康成長,使其能夠受益終身。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具體措施
教育需要多方共舉,需要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入手,加強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多方充分發揮作用。
1.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個人是無法實現的,還需要教師的監督和指導。對此,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課堂上加強知識的滲透,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到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內容并以此規范自身行為。同時,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教師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對此,教師需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加強對自身行為的監督,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提供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例如,如果教師想要引導學生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有意無意地撿起垃圾并扔進垃圾桶,通過日常小事感染學生,推動其落實到自身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正確地和學生交流,采用正確的語氣和語調,講話要溫和,讓學生明白大聲講話是不對的,會影響他人,幫助學生改變不良行為,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2.加強重視,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基于核心素養,加強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靠強制的方式,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和糾正。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視程度,幫助其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并糾正,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處理自身的問題,及時反省自身行為,養成更加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針對《論語》中有哲理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充分發現其中體現的良好行為習慣,鼓勵其說出自身的不足,推動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家校共舉,推動教育更加全面化
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上,家長和教師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長缺乏對學生的教育,使一些學生在學校中懂事,但在家庭中卻蠻橫無理,缺乏教養。這是家長教育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對此,需要家校共舉,引導家長對學生加強教育,對子女嚴格要求,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行為,使其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一致。推動教育全面化進行,實現家庭和學校教育無縫銜接,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三觀”,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對此,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充分發揮教師的楷模示范作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不斷提高對學生的重視程度,激發其主動性,家校共舉,推動教育全面化,不斷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嚴玉云.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2020(5):59.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研究”(立項號:GS[2020]GHB12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