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指導學生運用批注法能夠改善低效的閱讀學習狀態,留下閱讀的痕跡,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主要以統編語文六年級教材為例,結合課文探討可行的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策略
批注式閱讀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從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中去品味文本,反復推敲,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從而深刻把握文本的情感內涵,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
一、啟動預學階段的閱讀批注
預學是學生在正式上課前自主預習的過程,改變原來忽視學生預學的思維觀念,正式啟動預學式閱讀批注,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自學的方式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文本大意。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對文本做標記,并在教材空白處寫下閱讀體會,建立初步的閱讀感知,從而為后面的深度閱讀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竹節人》這篇課文時,讓學生課前自由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大意。然后進行批注,按照作者寫作的邏輯,將課文分成多個層次(做竹節人—玩竹節人—發現老師玩竹節人),并對每個段落大意進行歸納,同時標注出生字、生詞。然后標注文中難以理解的兩部分以及關鍵字詞句段。這樣一來,在預習閱讀的時候,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批注的內容降低對閱讀的抵觸心理,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讓學生關注課前導讀部分,明確學習課文的三個閱讀任務,然后進行“有目的的閱讀”,選擇其中一項任務,如“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指導學生運用批注法細讀,品味出“搏斗”“斗裝備”“斗名號”“斗招式”的樂趣。隨后自主選擇批注式,完成其他兩項自主閱讀任務,歸納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體會文章按照事物發展順序寫作的特色,進而為后面幾個部分的品讀釋疑奠定基礎。
二、采用趣味問題引導學生批注
一些六年級的學生由于前幾年的語文基礎沒有打好,閱讀過程中存在一些障礙,閱讀學習的效果不佳。這些學生在運用批注閱讀的時候也必然會產生很多疑問,影響他們的批注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來學習如何正確地運用批注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窮人》這一課時,結合課文所表現的漁夫夫婦的高尚品德,把握課文情感,掌握作者的寫作特點:(1)從題目入手,你是如何理解“窮”字的?(2)課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出了“窮”?(3)結合小說三要素,嘗試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4)題目是“窮人”,但全文為什么沒有出現一個“窮”字?在上述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時能夠更準確地找到正確批注的方向,鍛煉學生的閱讀邏輯思維能力。
三、運用點評式批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涵
點評式批注是在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感悟時,結合文本內容一步步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文本語言、人物品質、寫作特點以及作者情感等方面展開評價式批注。在此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和閱讀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他們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批注閱讀體驗。所以,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批注完成后,再進行小組交流,讓不同的思維進行碰撞,促使學生在相互傾聽中補充自己的批注,并大膽地質疑他人的觀點,解答疑惑,完善答案。
例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初步閱讀時嘗試對張思德同志進行點評,尋找課文的中心句,并批注“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死得其所”這些詞。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毛澤東同志所講的“為人民服務”的主要觀點,以及課文中圍繞此觀點所講的幾個方面的意思,從而不斷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多角度點評式批注,形成深刻的閱讀感悟。
四、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批注閱讀的良好習慣
對于高年級小學生來說,采用批注式閱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的閱讀理解難度,增強自主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走向深度閱讀。因而,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批注閱讀習慣勢在必行。
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筆者會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將課文中涉及的自然資源、宇宙等內容,通過自主查閱課外資料、課外閱讀的方式進行拓展批注,采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做多元化批注,了解更多的地球背景,然后在課堂上組織一場交流會,讓學生闡述自己所做批注的用意和獨到見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主動打破傳統的批注模式,在備課階段預設學生在自主預學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前設計需要學生做好批注的地方,并在課堂閱讀時指導學生有選擇性地圈點文本,然后有針對性地聽課,不斷提升閱讀體驗,進而升華閱讀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1]江雪.淺談小學高段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J].家長,2020(5):48-49.
[2]湯海英.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3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