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忠
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缺乏有效性、合理性等。基于當前新課程理念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要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語文作業是引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作業與課堂教育相輔相成,只有確保二者之間的聯動性,才能有效發揮語文作業的本質功能。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語文作業設計,具有有效性
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作業是實現課堂教育活動延伸的有效手段,更是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的關鍵途徑。在傳統的作業設計中,小學語文教師過于重視作業的難度與數量,將“題海戰術”作為作業設計的主要形式。長此以往,不僅無法發散學生的思維,還會使學生對作業產生抗拒心理,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鑒于此,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到位,深入剖析語文教學的知識重難點,以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前提,確保設計出的作業具有有效性,使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語文作業設計,遵循實踐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業設計時,應嚴格遵循實踐性原則,在作業中有機整合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習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等相關內容,使學生在作業實踐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語文運用能力。語文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實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還應有機滲透生活教學資源,使學生在生活氛圍的襯托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事業。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方法途徑
(一)設計多元語文作業,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教育資源的“眼睛”,以此為學生設計出多元化的作業內容,利用語文作業的價值與功能,調動學生的作業參與興趣。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關注“聽、說、讀、寫”等方面,還要有機整合觀察、收集、實踐、表演等內容,使學生在參與作業活動時,鍛煉學生的實踐意識、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例如,在設計小學語文《巨人的花園》相關作業時,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巨人的花園》為仿寫主題,開展語文實踐作業:找到你喜歡的生活景色,可以是你上學的道路,可以是你去過的公園等,對這些景觀進行認真觀察,并將其結合課本仿寫出來。學生通過課文的仿寫,不僅可以深刻理解課本的內容,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充滿多元化的作業內容,可使學生“樂在其中”,大大提高了作業的完成效率。
(二)深化語文作業層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將每一名學生,都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作業設計時,應深入剖析班上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分層作業”內容,以此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如此,學生才能在有意義的語文作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使學生在完成滿足自己實際需求的作業內容時,深刻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獨特魅力。例如,在設計小學語文《牧場之國》相關作業時,語文教師可將學生按學習能力劃分成三個層次,設計相應的分層作業。首先,針對語文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語文教師可設計作業內容:將本課的生字詞整理出來,并在作業本中進行抄寫,同時按照不同的詞語類型,將其進行分類,總結不同類別字詞的異同之處;針對語文能力一般的學生,語文教師可設計作業內容:找出本課中你喜歡的五組新學字詞,并在作業本上,利用新學字詞進行造句練習;針對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設計作業內容:觀察你喜歡的一種動物,如生活習性、外形特征等,并將觀察所得記錄在作業本中。
(三)打造綜合作業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將學科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語文素養與語文技能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意義上,鍛煉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確保作業具備綜合性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延展學生的思維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業設計時,應做到“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點。如此,才能為學生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實踐性、科學性的語文作業。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應做到不斷推陳出新,借助語文作業的本質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王玉容.新教材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J]. 中國新通信,2020,2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