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云鏹 張迪 黃琢
【摘要】隨著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后疫情時代的來臨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當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正當其時、非常必要,高校要深刻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意蘊。本文從思想引領、手段創新、多維協同、輿論場域、法制保障五方面探索了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一、后疫情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涵概述
(一)對后疫情時代的界定
后疫情時代并不是疫情完全消失,一切回復從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暴發,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經濟、教育、健康等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中國戰“疫”成效被世界普遍承認。中國速度、中國聲音、中國力量被世界矚目。第二,健康生活方式被人們普遍接納。綠色生活、健康生活、低碳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人們更加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第三,網絡授課模式被師生普遍接受。高校教師學會了跨媒介、跨平臺線上教學,做起“主播”,當起“網紅”,授課形式更接地氣。
(二)后疫情時代愛國主義內涵
毛澤東強調:“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愛國主義自古有之,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朱自清的“不吃美國救濟糧”,到疫情防控中的“全民動員、全員參與”“無畏犧牲、迎難而上”“舉國同心、共克時艱”,生動體現了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
后疫情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不斷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歸宿依戀感、自尊自豪感、責任使命感,是從感性到理性,不斷加深著對國家的認同感,情感不斷升華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包括國家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基本國情的教育。突出表現在:目標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原則上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時代特質上融入了包容、普惠、平等、合作、共贏的價值意蘊,從本國走向世界,堅持愛國與愛人民辯證統一。
二、后疫情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現路徑
(一)堅持思想引領,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方法
愛國是體現在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基礎之上的行動自覺。愛國思想是愛國精神的理性升華,愛國行動是愛國精神的必然歸宿,因此要不斷地在內化和外化上下功夫,內化就是情感認同,通過情感培育,將愛國情懷浸潤于學生的精神血脈,使其產生持久的真摯情感;外化就是行為實踐,使其將心中的愛國情轉化為報國行。只有確立愛國情,形成愛國的情感認同才能進一步確立強國志,轉化為報國行。從思想到行動,最終達到愛國自覺。
(二)助推手段創新,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手段創新不是簡單把新技術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是以形式促內容,以內容促形式,達到主客融通、主客超越的境界。教師要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將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積極引導學生客觀、準確、全面地看待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將戰“疫”元素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挖掘戰“疫”中的感人故事,研究后疫情時代網絡敘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把握好愛國的激情和溫情,提高理論的深度和眼界的廣度,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增強主體協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格局
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各部門都要參與其中形成合力,提升協同育人格局。高校黨委需加強對愛國主義工作的總體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覺察力。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不斷探索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和學生工作部要聯合制定愛國主義教育年度路線圖,縝密部署涵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內容、方法、手段等。要將愛國教育工作和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學科內容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加強對師資隊伍的管理。學科建設中堅持思政育人和專業育人相結合,把愛國主義主線貫穿教育始終。
(四)鞏固輿論陣地,延伸愛國主義教育場域
后疫情時代網絡安全尤其重要,“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這部分人我們不去團結,人家就會去拉攏”。鞏固輿論陣地,要注重價值引領,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用正確的觀點引導學生、贏得學生。根據《高校師生輿情反饋管理辦法》,加強對網上輿情的監管、把控,通過對關鍵詞過濾和敏感內容審查,全程關注校園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和趨勢,對輿情變化及時精準研判。研究大學生心理特點,借鑒“靶向治療”,精準研判大學生思維特點和思想動態,把互聯網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結合在一起,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疏導相銜接。引導學生轉發正能量信息,科學理性對待各種疫情信息,做到線上線下一致,為后疫情時代愛國主義育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五)發揮法制效能,保障愛國主義教育落實
高校各部門和單位要增強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識,根據《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參照《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探索融入校園日常防疫和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規則意識、制度意識、行為意識和價值意識。在疫情防控和校園護衛運動、日常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環節將制度法律約束轉變為愛國自律、道德自律和行為自律。按照中央要求的因時利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結合學校特色制定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把戰“疫”精神科學合理地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保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將《疫情防控知識手冊》臨時性工作補充到現有制度中,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辦法》等制度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利用每年普法日開展校園法治活動,邀請專家開展愛國與戰“疫”理念講座,增進疫情防控與愛國主義理論研究、普法講法研究,鼓勵專家學者貢獻才智將普法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效銜接,做到愛國與普法“水乳相融”。
三、結語
后疫情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在疫情防控趨于穩定、國內疫情形勢總體向好階段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疫情常態防控不松懈,愛國主義教育不停步,要以疫情防控促進愛國主義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助力疫情防控。通過研究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路徑,更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樹立強國志,篤定報國行,讓愛國主義旗幟在大學生群體中始終高揚。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堅持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EB/OL].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3/10/307523.html,2013-10-21.
[3]彭菊花,盧育強.后疫情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9):37-41.
[4]胡新峰,李丹.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04):82-86.
[5]劉怡云.后疫情時代弘揚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三重邏輯[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03):58-59.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