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繼榮
(南京大學 大學外語部,江蘇 南京 210008)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聽說課的重點是英語聽力與口語技能的培養,以及與之相關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傳授。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及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不斷提高,高校英語教學服務于國家戰略的意義日趨明顯。除了需要完成英語技能訓練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基本學科功能之外,大學英語教師也要關注學生愛國情懷和正確價值觀的培育,把英語教學轉向真正的英語教育。[1]
“課程思政”并非一門或者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指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基本含義是:大學的每一門課程除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之外,均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近年來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教師把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具體課堂的方方面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大學英語聽說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周期長、覆蓋專業廣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年輕學子的生活,既能豐富英語課程的內涵,又能賦予傳統思政教育鮮活的生命力,實現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了解他們對于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融入思政建設的態度和意見,筆者在學期開始前針對高校非英語專業的大一學生做了一項有關“大學英語聽說課程融入思政建設”的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大學英語聽說課中融入思政建設是否有必要

表2 希望融入聽說課堂教學的思政材料
如表1所示,高達84.76%的學生認為在英語聽說課中加入思政內容“很有必要”或“有必要”,12.39%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只有2.85%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
如表2所示,共有74.56%的學生希望英語聽說課中加入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62.49%的學生有興趣了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49.8%的學生想要學習國內外時政英語要聞;21.85%的學生選擇增加“其他”思政內容,比如有關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等方面的英語聽說。
課程結束后,對這批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09%的學生認為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思政內容對他們的成長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響。
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于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中融入思政建設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并認為能夠從中獲益。
語言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載體和傳播媒介。作為語言類課程,大學英語聽說課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要傳授背后代表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廣大英語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育人納入課程教學目標,并在教學材料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等方面加強思政建設。具體實踐操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教材是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推進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應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增加有關中國及文化內容的材料。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和偉大復興的基礎。在英語聽說課堂上,通過增加有關中國文化內容的教學,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優秀之處,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
針對聽說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先從語言輸入著手,選取國內外主流媒體的相關視聽報道,用作教材之外的補充教學內容。篇幅短小的音視頻資料,比如北京奧運期間的英文宣傳短片,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語音語調的朗讀,并進行背誦或者配音練習。篇幅長一些的資料,比如美國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習近平的治國方針:中國這五年》(China:Time of Xi)及BBC 錄制的系列紀錄片《中國故事》(The Story of China)等,可以設計成聽力的精聽泛聽練習,或者小組討論、要點復述等口語活動。
對于英語聽說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多組織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語言輸出訓練,比如,布置學生以小組活動方式在課上輪流進行“中國文化口頭匯報”;也可以依托學生的應試需求,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比如,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自2013年以來對翻譯題型做了調整,從以往的單句翻譯改為段落翻譯,翻譯內容都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經濟、科技等體現中國特色的信息和知識。[3]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可以選取類似的段落內容,讓學生進行口譯練習。
通過這些主題涉及中國文化各個方面的聽說活動,把有關中國及文化的介紹和評述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語學習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相關表達,更可以喚起他們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及人民想要了解中國、增進與中國交往的需求日益高漲。但由于文化差異,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誤解與偏差。澄清誤解、消除偏差的第一步是充分了解差異。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包含有關英語國家文化介紹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對涉及的西方文化進行全面分析與解讀,并通過與中國文化的對比,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與價值觀,培養他們包容多元文化的國際視野。比如,在學習西方節日主題的單元,可以讓學生對比東西方傳統節日習俗的異同,以及這些習俗背后蘊含的宗教歷史淵源等;在講授有關飲食主題的單元時,布置學生整理收集東西方飲食禁忌及餐桌禮儀的不同。
在充分探源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多方面培養學生向世界講述中國文化、讓外國人更加理解中國文化的能力。筆者曾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開展主題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的活動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采訪在寧在華外國人,了解他們在中國生活時最難以理解適應的問題或現象是什么,并給予分析和解釋,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及文化。學生可選擇從西方主流媒體的影視作品或新聞報道等中搜找對中國文化或國情有理解偏差的內容,指出其中的錯誤并予以改正。活動完成后,各小組在課堂上總結匯報。該活動引起了學生極濃的興趣,他們調查分析了西方主流媒體作品包括2020年好萊塢出品的影片《花木蘭》、BBC有關中秋節起源的報道等。通過調查分析和課堂展示,學生不僅提高了英語的聽說能力,還更加深入了解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時,更好地從聽者角度進行了闡述解釋。
新一代大學生不能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郎,而應是把國家大事時時系于心間的國際型人才。筆者嘗試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引入最新的時事教育學習。比如,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可以給學生推送十九大報告的英文版,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從解讀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和句子入手,分析形式靈活的新時代話語的不同英語表達方式,最終真正理解報告的豐富內涵。也可以選取國家領導人答中外記者招待會,或外交部發言人新聞發布會的視頻片段,在課上播放。在指導學生學習英語聽說技能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不同的主題,強調發揮榜樣作用,以典型范例為學生指引人生方向。比如,在學習有關“運動”主題的單元時,教材中選取了科比接受訪談的視頻資料,在完成聽力練習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討論或角色扮演,從成功人士的經歷中領悟成功無捷徑、努力奮斗的意義及如何實現人生真正的追求與價值。
英語語言學習和“課程思政”建設不應僅限于50分鐘的課堂,教師應充分開拓“第二課堂”的課外學習。可以依托一些校內外的英語比賽,增強思政建設效果。比如,“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等,2020年的主題都是和中國文化及“講好中國故事”相關的。通過鼓勵指導學生參賽,學生在準備及比賽過程中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B站等網絡平臺,組織開展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學監督管理、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等,以利于他們完善個性、健康成長。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4]任何一門課程,若想把思政教育貫穿其中,則必須充分強化教師的思政意識,提高政治素養,廣大英語教師更是如此。當代高校英語教師大多有海外學習或生活的經歷,對國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等有一定的體會和了解。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述自己在國外的所見所聞,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更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東西方文化差異,從正確的立場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及中國故事。大學英語老師要學習用“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政治素養武裝自己,意識到英語課堂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更要在英語課堂上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為人師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愛崗敬業,熱愛教學事業和學生,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用個人魅力感染學生。
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思政意識及政治素養是英語課堂育人的關鍵因素和保障。只有關注和培養教師成為課堂思政教育的領跑者,才能真正實現大學英語聽說課堂與課程思政的真正融合。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院校立德樹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之一[5]。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批判地進行西方文化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新時代中國國情教育,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有效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廣大青年學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洗禮,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英語語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內容,學生們不僅可以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還可以掌握并傳達中華思想文化和價值理念的能力。
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的思政建設,需要多維度、高效長期地加以實踐與提高,并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和不同英語水平設計具體不同的教學方案。廣大教師應努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的新型國際化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