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英

◆摘? 要:古詩詞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自古漢詩皆吟詠,100多年以前,沒有一個中國人會朗誦,而所有認字的中國人都是會吟誦的。只因為1912年國民政府的蔡元培先生下令廢除讀經后,學校才斷絕吟誦之聲,如今它正面臨失傳。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正在申報“中華吟誦”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吟誦;古詩;興趣;精神
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小學生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但是逐漸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就會起到熏陶的作用了。那么有人要問了,為什么已經破除了的事情,現在又要重新提起來。為什么近幾年人們對于吟誦這么越來越感興趣呢。在小學開展古詩詞吟誦教學有什么用呢?
1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吟誦的興趣明顯增強
通過我們一年多的實踐,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用吟誦學習古詩詞,興趣明顯增強。孩子們在活動中嘗到了吟誦的樂趣,吟誦興趣、熱情較高。在吟誦中記憶、體味和表達著詩詞的內容、意蘊、情感,許多同學因喜歡吟誦,喜歡上了詩詞。明白了吟誦的意義,吟誦古詩詞的興趣、熱情較高。比如去年上半年正好趕上疫情,信息技術的運用在此次疫情下彰顯了強大的力量,課題研究突破空間的限制,停課不停學,寒假放假前就布置學生進群打卡,孩子們在家學習的興致盎然,每天從微信群和小程序學習吟誦新知,堅持每日打卡。師生在班級群中交流自己的收獲。師生互動、家校互動,生生互動,把課題研究落實的有聲有色。疫情期間寫的通訊報道“不一樣的誦讀方式——吟誦”在學校公眾號上發表。
2培養了學生的儒雅氣息
吟誦古詩經典的根本精神就是兩個字:風雅!詩教最終目的使學生成為溫文爾雅的人。隨著課題研究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了吟誦。有些學生除了參加校內外的吟誦表演,還將自己的吟誦錄音和視頻公開分享。學生通過吟誦古詩詞,將作者美的靈感,美的語言,這種“詩性美”還原,在感受古詩的起、承、轉、合,體會音律美、含蓄美的同時,浮躁的學生,踏實了,調皮的學生,安靜了。孔子論詩教《論語.泰伯篇第八》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學詩,無以言。詩是《詩經》,外交朝聘等要賦詩,同時詩的語言是典雅的。上半年疫情,學生打卡了《三字經》,《聲律啟蒙》,《絕句》《四十田園雜興》《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元日》《清明》《大林寺桃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江南好》《蒹葭》等詩歌,長期堅持吟誦,學生從感性上、從直覺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去體驗、去領悟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動地消化吸收。詩是心聲,通過堅持吟誦,讓人溫柔敦厚,養成仁孝忠愛之心,培養謙謙君子。傳承雅言之道,養成君子之風。
3提升了教師的吟誦教學能力和自身素養
隨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最近的吟誦平仄分析研討,老師們壓力山大,因為網上沒有相關的資料,一切要靠聽名家吟誦,再結合自己體悟吟哦,才能寫出指導教學的吟誦平仄分析材料。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地地確確有了很大的進步。
上次林愛華老師寫《乙亥雜詩》的平仄分析,有這樣一段話:“后兩句拖長‘公和‘人,平聲字,‘格是入聲字。值得注意的是,‘一字在古韻中可平可仄,如在此處按仄聲對待,則是犯孤平。意思: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我記得犯孤平是這句詩里除了韻字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就是犯孤平,這時候就要拗救。于是馬上查了查《吟誦格律概要》看到《七言仄起平收才會顧忌,“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平起平收(平平腳),而且句子中除了韻腳外“格、人”兩個都是平聲。所以不是犯孤平。
就是這樣在吟誦平仄分析中,老師的吟誦素養逐步提高,目前分析了21首古詩詞。
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從吟誦角度展開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悟。教師運用吟誦引導、吟誦展示、吟誦活動、吟誦訓練,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感知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形成學科認知,建立學科能力。當我們潛心研究,因文因人而異,把吟誦真正落實到每一課的古詩詞教學之中時,學生們就可以吟出情趣、吟出思想、吟出境界!
參考文獻
[1]陳巖.小學古詩吟誦教學的途徑[J].安徽教育科研,2019(20):49-50.
[2]李亞奎.古詩吟誦“四法”[J].甘肅教育,2014(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