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悅 張秋玲 冷志杰
[摘 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備一定專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產學協同育人通過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參與主體之間按既定規程進行合作與交流,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遇到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明確產學合作背景下實踐教學應遵循的原則與目標,構建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建立保障機制來實現該教學體系的有效運行,以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產學合作;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0-0171-03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轉型的升級,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平衡、不對稱,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水平低、就業困難。因此,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高校的教育要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辦學思路逐步轉向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對接社會的需求。由此可見,目前的經濟形勢對高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體現在要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豐富的知識、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產學合作培養模式可以將高校、企業與行業協會等大量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將高校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進行緊密結合,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使之成為應用型人才。因此,在產學合作背景下開展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銜接不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應用、新方法、新模式不斷創新,高校教學內容明顯滯后于行業發展。忽視實踐教學的高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與現代社會人才需求不匹配。因此,需要在產學合作背景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為人才培養提供更豐富、更實用的資源以及更優質的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1]。
(二)學生實習實踐資源有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高校實習實踐資源難以滿足其人才培養的要求。雖然高校在不斷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受現實條件制約,大部分高校能夠給學生提供的實習實踐資源匱乏,學生很難對企業生產實際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其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三)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高校教師注重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多數缺少實踐經驗,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不足[2]。部分教師不愿意參加實踐方面的進修和培訓,普遍滿足于完成傳統教學任務,對個人實踐能力的提升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不夠積極,使得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雙師型”教師。
二、產學合作實施實踐教學模式的原則和目標
(一)產學合作實施實踐教學模式的原則
一是科學性原則。實踐教學模式的建立要以課程教學目標與要求為依據,需體現學科性質與特點,培養方式需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能力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二是系統性原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地從給學生傳授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到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最終使得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一致。
三是實用性原則。實踐教學模式的選擇需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課程的具體設置要充分考慮行業需要。
(二)產學合作實施實踐教學模式的目標
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教學設計,推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更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專業建設與滿足行業需求相融合,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和足夠多的實習實踐機會。
校企合作形成長效機制,形成多贏局面[3]。學校在宏觀層面制定實踐教學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升教學質量,加強與企業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學校發展,提升就業質量,從而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共同發展,構建人才培養利用共同體。
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高校教師是實踐教學實施的組織者,對學生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可通過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進入企業培訓、進修,參與企業運營活動,提升實踐能力。
三、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模塊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融合,重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其培養模塊主要包括素質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實踐能力模塊和創新能力模塊,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應用與創新結合,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素質教育模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反映的是教育給予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心理素質、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個人特質方面的影響與教育,可通過新生軍訓、職業規劃、心理健康指導等課程,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專業基礎模塊為學生后期的實踐活動和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和知識儲備,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通識必修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和實驗實訓課程等。
實踐能力模塊要求學生以掌握的理論知識為基礎,通過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實驗實訓等途徑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模塊通過學科競賽、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新創業比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路徑
將對學生素質、基礎理論、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在其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步上升,重塑教學理念,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校企參與制訂基于實踐教學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教學比重,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和做好學時學分分配,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和考核方案,突出實踐教學地位。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團隊,共建實踐教學環境,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多方面全程參與實踐教學具體環節,構建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路徑。給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全面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隨著實踐教學廣度與深度的拓展,逐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使其成為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1.大一階段
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從新生軍訓開始,通過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培養學生優良的生活作風。定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專業導論、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和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的認知。通過認知實習,指導學生設計問卷,安排學生進行行業或企業調研,組織學生去相關企業參觀,了解行業發展現狀;邀請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前來開講座,與學生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企業實際運營情況;學校和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讓學生明確個人發展方向。
2.大二階段
學生通過兩年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等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在這個階段,通過將課堂教學與校內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全面、系統的認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實驗室的建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業共建的方式,企業提供部分資金或設備支持高校開展實踐教學,成果由雙方共享。
3.大三階段
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了本專業的理論知識,應該將教學重點轉向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引導學生在現有知識積累情況下,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實習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產學合作背景下,高校可以與企業共建實踐教學環境的方式,有效利用各方資源,優勢互補。例如,可與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實習崗位。學生通過1~2個月的專業實習或更長時間的頂崗實習,與企業實踐活動零距離接觸,可以深入了解工作崗位與工作內容,其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與實習企業提前簽訂就業意向,以提升學生就業質量、緩解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企業通過學生實踐可以細化崗位需求,高校能夠切實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教師能夠提升實踐能力,學生就業質量得到提升。
4.大四階段
除了參與各種實習實踐活動,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各級各類學生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活動,同樣能夠對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很有幫助。教師以科研課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項目研究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痛點來設計研究課題,鼓勵學生組成項目小組進行研究,企業給予項目資助和支持,并且對本企業所采納的項目研究成果給予獎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培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專業科技競賽,提高實際創新能力[4]。這類競賽主要有由教育部牽頭主辦的競賽、由國家其他部委主辦的競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競賽、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納入高校競賽評估體系的學科競賽、由全國性行業協會或學會等社團主辦的比賽,還有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主辦的競賽。
四、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保障機制
(一)評價機制保障
建立產學合作領導協調機構,優化有利于提高產學合作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保障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和不斷改進,形成“目標制定—監督管理—后期評價”運行機制,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成立多方參與的實踐教學評價小組,嚴格按照制定的實踐教學實施和考核方案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評價。通過企業和教師的反饋信息對學生參與實踐情況進行評價,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企業協同育人情況進行評價,通過企業和學生的反饋信息對教師實踐教學情況進行評價。綜合學生的企業實踐情況以及參加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多方信息客觀分析和評價實踐教學效果和學生實踐能力。
(二)激勵機制保障
企業是實踐教學的參與者和實施場所,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實踐教學實施的組織者,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在教師激勵層面,可將指導學生實踐計入教學工作量,提高教師實踐教學工作量津貼,將實踐教學納入職稱評聘條件范圍,同時增加基于實踐教學的教改課題立項,加大實踐教學教改論文發表的支持力度,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意義的實踐教學成果進行獎勵。
在學生激勵層面,可將實踐成果作為指標納入學生的評獎評優標準體系。設立專項獎學金和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根據學生實踐成果水平給予物質獎勵。建立大學生創新基地和大學生創業中心,為學生提供實踐環境。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參加教師科研團隊,為學生提高創新能力提供條件。
在企業獎勵層面,一方面,教師通過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把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作為研究項目和課題來源,為企業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為積極配合學校實踐教學的開展和為合作效果顯著的企業提供優質的畢業生資源,積極做好企業形象宣傳,提高企業在學校的美譽度。
(三)師資保障
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滿足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5],需要多方組建教學團隊,壯大師資隊伍,強化師資力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一方面,通過產學合作為高校教師提供企業實踐機會,鼓勵其努力向“雙師型”轉變,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指導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聘請企業資深高級管理人員或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管理人員作為實習實踐的指導教師,組成聯合師資團隊,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快速有效地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四)合作機制保障
建立多方合作長效機制,實現合作共贏。產學合作需要一個過渡的階段,可以從短期臨時性的項目開始合作,然后逐步推進實現長期穩定有效的合作。目前,校企合作普遍是以項目為依托,通過項目的高質量合作,逐步擴展合作范圍,豐富合作方式,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完善長效合作機制。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了產學合作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實施的原則和目標,構建了產學合作背景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運行保障機制,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實現路徑。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參與主體如何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從而改變經常性的短期甚至是臨時性合作狀態,是今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維民,陳明,鄭旭.新時代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路徑研究與實踐:以大連交通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9(12):80-82.
[2] 李小斌,吳宏岐,李銀興.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 2017(6):116-117+120.
[3] 于為雄,霍炬,姜華,等.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9(11):29-32.
[4] 宋云,趙建義,王瑤.應用型人才培養“學—賽—創”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0(6):9-11.
[5] 張文強.地方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河南社會科學,2018(4):117-120.
[責任編輯:龐丹丹]
[收稿時間]2020-06-23
[基金項目]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學研究課題“產學研合作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經管類專業為例”。
[作者簡介]劉永悅(1979-),男,黑龍江延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張秋玲(1993-),女,山西吉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工程與管理。冷志杰(1964-),女,吉林德惠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