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故事一直是每個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這一綜合技能水平還比較低,他們的講故事能力還有待提高。本文分析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講故事技能的現狀,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學前教育;講故事技能;訓練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幼兒教師工作崗位的實際發展需要,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定期進行豐富有效、具有針對性的講故事語言技能提升訓練,以達到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和適當的生動情境準確地講述每個故事的水平,從而提高講故事的可聽性。
1學前教育專業講故事技能的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言講解和故事理解能力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將自己講故事的技能理解為故事背書。根據筆者近年來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工作實踐中的觀察,一個班級中大約有一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講故事能力比較差,故事講述的整個過程都很生硬,沒有任何起伏,也沒有任何情感,講故事的人很少有面部表情,使生動有趣的故事變得枯燥乏味。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如下:
1.1學校思想形態重視不夠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傳統目標是培養學生優秀的專業技能、豐富的知識素養和較強的專業能力,而優秀的專業技能是重中之重。因此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注重彈、唱、舞、畫、說、寫六項基本技能的培養,但很多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只是加強對學生彈、唱、舞、畫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說和寫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主要花在舞蹈、唱歌、彈鋼琴、手工等專業技能課程上,而忽略了講故事技能的訓練。
1.2課程實踐機會少,缺乏系統的訓練和指導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有很多課程,專門的“講故事”課程卻很少。唯一涉及講故事的教學是在《兒童文學》課程中的“幼兒故事”中的一節。講故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總共不到10個學時。在少課安排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講臺上練習,也不可能針對性地指導每一個學生。因此學生無法經過系統的訓練和指導,講故事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1.3學生缺乏自信,容易產生緊張情緒
由于一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基礎較差,在學習中容易產生自卑情結,因此在別人面前講故事時就會緊張,導致講得不好。這樣,學生很難建立講故事的信心,這就導致一個惡性循環。
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講故事技能的訓練
2.1引導學生正確收集故事素材
指導和幫助學生收集高質量的故事材料是技能訓練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收集故事材料將直接決定學生如何驅動和表達故事內容。基于這種理解,故事材料的選擇應該是重復的。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選擇有代表性的兒童故事。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故事的人物特征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即選題要具有代表性和適宜性。第一,故事內容要體現歷史文化性質。在引導學生選擇兒童故事的時候,要注意故事內容,能對兒童進行適當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講述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兒童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選擇一些著名的代表性作品。在具體訓練中引導學生對過去的經典兒童故事有足夠的理解。例如通過講述《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等故事,讓孩子們接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第二,要適應當前的社會新時代。也就是說,故事素材的選擇要考慮到時代的特點。傳統的歷史故事可以讓孩子了解歷史,吸收中國歷史文化積累的精華。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教育內容必然會出現。例如,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能夠反映這些主題的兒童故事也應該在教學中得到適當的體現。第三,故事應該具有教育意義。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故事本身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就像《說大話的獅子》這個故事一樣,它可以告訴孩子們吹牛是不可取的,做事情應該體現在個人行動上的能力,不要驕傲,腳踏實地去做。幼兒教師如果善于用故事啟發幼兒,會比上千次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二是,以良好的教育為目的。有些故事雖然具有教育意義,但內容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在故事選擇上也要考慮故事的內容是否有利于兒童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第四,故事本身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因此,在選題時應該以對話較多、情節生動、角色豐富的故事作為首選。這樣的故事內容不僅會讓孩子們覺得有趣,而且對講故事的人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同時,幼兒教師在具體的故事敘述中,也要重視故事的生動性,這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在選題時要充分考慮實用性和故事來源渠道,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綜上所述,選題的最終目標是滿足兒童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2.2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說、唱、畫、彈等基本的幼兒教育專業技能。所以學生除了上好唱歌、舞蹈、畫畫等基礎課程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上好故事情境表演等專業課程,要打破學校傳統的每天背誦有關故事表演內容的學習僵局,理解和準確分析每個故事情節中的主要人物,通過各種模擬化的情境表演使整個故事生動逼真、身臨其境。要讓學生真正明白講故事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實踐活動,好的文學故事可以直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了解生活等,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素養。
2.3提升講故事的聲音表演技巧
從聲音本質上來講,聲音的表達就是通過發音語氣、語調和發音語速的不同變化來體現、表達一個人物的不同心理情緒和情感,以及通過不同的語調、音色所表現代表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征。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專業培訓。首先,處理好聲音敘事表達語言和聲音角色扮演語言,塑造好一個聲音人的形象。在講故事時還要特別注意理解作者的人物敘述主體語言和其他人物敘述語言的根本區別。敘述者的語言既要充分體現人物敘述者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的一種客觀性,聲音表達要自然、流暢,還要充分體現人物敘述者的各種感情、態度、語氣、速度、節奏等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變化,并且要注意敘述兩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其次,把握每個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角色感"。如何通過人物聲音的不斷變化運動來準確表現一個人物的復雜性格,揭示一個人物復雜微妙而豐富多彩的精神心理活動,就要準確把握所講故事中每個人物的口語言行和心理活動,分析每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從每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中深入挖掘不同人物的發音語氣和聲音語調,學會如何改變人物語氣,用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語調等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根據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情節的發展特點把握故事節奏。比如在動物童話故事電影中的常見形象,猴子聰明伶俐,因此聲音和嗓音高而精細,前面的字講得快;而小熊憨厚老實,說話時的聲音就應該低而粗,后面的字講得慢。一些強勢的英雄角色通常說話聲音低沉,語言飽滿而有力,而一些弱勢的英雄角色通常說話則是聲音半空半實,語速緩慢。有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各種不同語調的聲音訓練,而產生不同的具體聲音學習效果。這樣學生就可以完全通過區分不同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變化來對聲音進行調整,產生身臨其境的聲音真實感,激發聲音學習者的興趣和熱情。
3結語
總之,講好一個故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實現的,需要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系統的知識培訓和專業技能訓練。為了更好地培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言講述和故事寫作能力,學生應該多學習借鑒、模仿一些優秀的講故事作品,使故事講得生動活潑,栩栩如生,這樣才能夠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陳朝霞.學前教育專業故事講述訓練的若干問題[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48-50.
[2]鄒麗君.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講故事的技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143-145.
作者簡介
賈曉真(1991.10一),女,鄭州人,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