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婷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化以后,高職教育教學的模式也開始發生改變。為了順應當前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更多的從職人員。而工匠精神對于從職人員的培養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本文從工匠精神的主要價值出發,思考高職教育教學培養社會人才的策略,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加強課堂的積極作用,擴大建設專業教師隊伍的力度,落實工匠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的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中較為主要的構成部分,其基礎教育目標在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型的人才。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連續進展,市場競爭關系逐漸變得劇烈起來。為了改善這種現狀,高職院校需要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模式,并基于“工匠精神”為社會輸送對應的綜合型人才。工匠精神是當前社會較為推崇和提倡的專業素養,所以在高職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們的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涵養。
一、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教學當中的重要含義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工匠精神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它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精神文化,其深層的含義表示的是,優秀的工藝技能和敬業的思想意識。在時代不斷更替變換和發展進步的過程里,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人們對于這種精神的稱頌依舊沒有停止。從程度比較深的層面來看,工匠精神其實指的就是人們所含有的職業道德涵養,和在職工作人員的綜合呈現。從程度比較淺的層面來看,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種在職工作人員工作的時候想要追求的精神。說得更詳細一些,在職工作人員會因為對于工匠精神的追求,而精益求精,盡心竭力的對待產品和成果。所以,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過程里,需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其中。就從當前社會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能夠看出,社會企業除了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有一定要求以外,還對從業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說,高職院校需要迎合時代的市場發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繼而讓學生在未來走進社會以后,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發揮自身的敬業精神,明白自身在社會當中存在的意義,實現自身的職業價值。
二、完善高職院校教育當中提高學生工匠精神的相關策略
(一)優化高職教育教學當中的培養體系
事實上,高職院校為了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其教學目標從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轉變成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繼而為學生的未來奠定基礎。在當前這個階段,不少高職院校都為了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而和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且這種合作的制度,也慢慢生成了一種熱流。如果想要完備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當中的培養體制,就需要聯合當地的政府部門,并使其施展政府的職能,加大高職院校辦理學校的自主性,積極開展和相關企業單位之間的合作和聯動,使企業也提供出自身的資源,來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學生也可以在社會實踐和實際動手的過程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涵養。完備高職教育教學當中的培養體制不僅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能夠提高企業在社會當中的競爭能力[1]。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直觀地體驗到工匠精神的突出價值,并在實際動手的過程里呈現“匠人”精神。每一個地方的高職院校都有著不同方向的教育目標,各個高職院校可以依照當地的具體狀況來深化自身的教育方式,而這種帶有地方特性的人才培養體系,除了能夠完成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以外,還能夠率領企業進步,并為之提供企業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雖然當前各地高職院校都滲透了一定程度的工匠精神,但因為融入的時間過短,使這種精神在推行的過程里,遇到很多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就應該積極主動地構建出完備的體制。
(二)注重校園文化的滲透性和容納性
高職院校如果想要深化工匠精神的滲透,就需要注重校園環境的氛圍營造。課堂的教學其實并不止教室內部,還包括學校里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算是一種隱藏性的課堂,學生會在校園環境的影響之下,內化相關的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多元化的主體活動形式建設校園環境,也可以結合一些特色主題活動,增強學生對于匠人精神的認知。就比如開展和愛國相關的競賽主題活動,或者是和道德素質相關的朗誦主題活動等等。學生可以在活動當中加深自己對于道德素養的認知,也能夠在活動當中,深化自身的匠人精神。校園環境氛圍的構建和營造,能夠默轉潛移的培養學生的匠人意識,使其逐步地理解工匠精神,然后在實際崗位當中,實施貫徹這種工匠精神[2]。
(三)聯系工匠精神和傳統教育教學課堂
如果想要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當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就需要革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育觀念。專業課教師在課堂當中教授專業理論的同時,還要把匠人精神的思想和職業需求聯系起來,并滲透到現實性的教學內容當中。在這個教學的過程當中,專業課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的教學方式,把微課加入到課程教學當中。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比較枯燥,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身對于專業能力和道德素質的理解也不夠深,所以革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主動積極的進行學習,并使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里內化對應的專業知識和工匠精神理念。
(四)構建專業性和服務性的教師隊伍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教師就成了教學活動當中的引導者。所以,如果想要加強學生的工匠精神理念,就需要擴大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而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提高,需要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明確規劃好教師的職業方向,在挑選教師的時候,也應該挑選專業素質比較強,教學能力比較優秀的教師。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要落實工匠精神在課堂當中的進展,完善整體的教學效果。而在建設教師隊伍的過程里,高職院校可以把學校內部的教學資源和企業外部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對所有的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在培訓的過程里,提高自身的專業性和社會服務型,繼而完成教師個人綜合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工匠精神其實遠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所呈現。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工匠師祖魯班,又比如宋末元初時期的棉紡織家和技術改革家黃道婆等等。在現階段這個社會當中,工匠精神其實依舊是從業人員所推崇和尊敬的可貴精神。而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當中,滲透工匠精神,可以促進高素質專業性人才的養成,也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到未來的社會工作當中,并使其建立起良好的職業素養,并在職位當中獲取和完成自我的職業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廷.關于“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32):136-137.
[2]吳倩.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7):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