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黎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校、教學要合一,通過釋放孩子的手腳、頭腦、時間,讓他們擁有自由向往的生活,這樣才能從生活中獲得教育。教育的本質是要求人們將生活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之外,其他課程也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滲透勞動教育。”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勞動教育;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對小學生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媒體也逐漸走入教學領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抓住小學數學學科特點,適時運用勞動教育機會,通過巧設教學方案,將勞動教育逐漸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還能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
1.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依照思想教育家陶先生的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小學數學教學就是要滲透勞動教育,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能夠將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通過生活勞動轉變成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更容易理解的內容。現如今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的事物幾乎都和數學有關系,所以讓學生在勞動教育和生活中去體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夠更好地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2..通過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提升學生能力
教材之中明確指出了:數學學科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共同實現每個人學習到的數學都是有價值的。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單一地講解知識點,死記硬背一些數學公式,而是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比如:一支鉛筆1元錢,需要買五支鉛筆,你手中有10元錢,問最后還剩多少錢?學生根據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自己動手計算答案。這不僅能夠逐漸加深學生對學到的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讓每個學生提前接觸到社會生活。只有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去,才能夠體會到勞動者的不易和辛苦,培養愛勞動、愛學習的觀念。同樣有助于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發現問題,動手解決,慢慢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從前的數學教學比較重視當前學習的數學問題,導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某些問題時就顯得不知所措,無法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關鍵是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積極動手、實踐。小學數學滲透勞動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勞動之中逐漸提升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勞動是人類生活的本質,將數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在一起,不僅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
教材的改革不僅針對學生,也旨在促進每位數學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素養的提高,所以需要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將知識傳遞給學生。
1.課本與生活結合
不管在新版教材還是舊版教材之中,都含有一些情景圖、例題、數學趣園等模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這些模塊中的人物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在課堂中通過簡單的數學游戲來完成知識教學,這種方法不僅能傳遞知識,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這也是教材強調教學要與生活勞動相結合的原因。
2.充分發掘教材內容,從中發現勞動教育的例子
身為一名數學教師,只具備基本素質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理解吃透學科教材,挖掘與現實生活中勞動教育比較接近的例子展現給學生。通過這些融合勞動教育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延伸,同時還能夠贊嘆數學的美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3.從思想上改變滲透勞動
通過2011版小學數學教材發現,受年齡的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想要充分學習好數學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解決此問題,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直觀地學習,間接地與生活中的情境結合起來去解決當前問題。
經過分析數學課程,我發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已經滲透了勞動教育。同時,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之中,所以最后還是要把學生的學習落實到實踐中,提升數學應用能力,能夠有效地解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學問題。數學的學習就像在土壤中埋下一粒即將發芽的種子,只需要慢慢地教學,種子自己就會慢慢破土而出,同時,在面對養分不足,無法長大的時候,在一旁添加一些肥料,等種子充分吸收營養后又會開始生長。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學生是種子,教師是播下種子的人,剛開始,學生對于數學知識一竅不通,但經過教師的指點、講解,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努力吸收、茁壯成長。
4.新媒體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應用意識
當今的教育提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勞動教育已經被提上日程,但勞動教育始終是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這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措施有很大關系,單純的勞動學生難以接受,純理論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和新媒體相融合,通過新媒體展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數學可以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和性質一課后,教師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了一片農場,農民正在辛勤耕種,農場一共10公頃,其中玉米7公頃,大豆3公頃,玉米和大豆分別占幾分之幾?學生根據分數基本性質得出玉米占7/10,大豆占3/10,那么玉米和大豆播種之比是多少呢?教師再次利用大屏幕為學生直觀地展示了平面圖,并且將10公頃土地平均分為10份,其中玉米和大豆分別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學生清晰地發現兩種農作物之比為7:3,教師讓學生換一種思路,如果總共10公頃,玉米和大豆之比為7:3,它們分別是多少公頃?在教師不斷演示中,學生鞏固了比的知識。
上述案例,學生通過教師演示直觀感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認識到數學知識可以應用到勞動中,激發了學生尊重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5.新媒體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課堂教育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勞動光榮的思想,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中“只要掌握文化知識,考上好大學就行”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借助新媒體進行勞動教育,拓寬了勞動教育的渠道,讓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凝結著人們勞動的結晶,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一課中,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茂密的樹林,一群正在忙碌的農民,教師提出:植樹節馬上到了,學校組織我們班去操場植樹,操場長50米,每隔5米栽一棵榕樹,兩邊都要栽,需要栽多少棵?很多學生直接用50÷5=10棵,教師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展示了栽樹的過程,從0米開始,每隔5米栽一棵,學生隨著老師的視頻計數,發現一共栽了11棵。教師又提出,如果兩端都不栽,一共栽多少棵?隨著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發現一共是9棵,那么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呢?學生通過老師不斷演示找到了植樹問題的規律。
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滲透勞動教育,努力提供豐富的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去實踐、交流、學習,通過小組團隊協作在勞動教育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慢慢地依靠勞動教育改變學習思維,真正地將學習和勞動融入生活學習當中。利用數學的魅力來體會勞動創造的價值,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麗,魯曉紅.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0(20):78-80.
[2]喻三妹.讓數學走進生活[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10):89.
[3]任偉平.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44):71-72.
[4]朱紅太.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2021,{4}(15):237.
[5]王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和策略[J].新課程,2021,{4}(15):234.
[6]高偉偉.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04):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