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各個地區的高職院校紛紛建立與本地區職能部門及企業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既能夠提高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夠解決專業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為我國社會提供更多具有較高素養的復合型酒店行業應用人才。本文簡要闡述了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研究背景,分析了校地合作與校企合作在高職酒店專業中的發展現狀與突出優勢,對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實踐路徑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高職;酒店專業;對口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級酒店拔地而起,這些高級酒店是現代社會人們日常休閑、差旅的重要場所之一,其對酒店中的服務人員、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要求與綜合素養要求。作為為酒店提供所需人才的高職酒店專業院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與應變能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與地區酒店都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專業人才培養與輸送模式,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心理素質較差、酒店對口就業崗位較為集中等。因此,高職院校酒店專業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校企合作與校地合作,充分發揮地區酒店等單位的用人需求優勢,全面提高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以此滿足酒店等單位的多元化需求,強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對于提高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效用[1]。
一、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研究背景
2017年3月9日,華大新聞網中顯示出一條《落實校地合作:建筑設計院與南平市冠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簽訂設計合同》,其中表示“冠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與當地一高職院校的建筑設計院簽訂‘酒店工程設計合同”,無論是院校方還是企業方,均表示對這一合作十分期待。從這則新聞可以看出,校地合作已經成為地區企業與高職院系之間的主要合作模式之一,由院校學生為地區企業提供技術與知識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滿足企業對于技能與知識服務的需求,又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水平。
2019年10月份,為了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吉林大學與通化市開展全面校地合作戰略,且在10月11日下午在通話賓館舉辦校地合作座談會,其目的就是深化實務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在這一次會議中,高志國代表市政府對楊斌等人表示歡迎,且明確表示出:“自從雙方簽訂‘校地合作以來,吉林大學在專業人才培養、產業轉型、科技創新方面為通化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
在2019年11月5日,樂山市市長張彤與市長張彤、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等高職類院校建立合作,且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內的生產化教學、產教融合教學基地、實體化場景等進行了解,參觀了客房實訓室、酒店前臺實訓區、茶藝實訓室、餐飲實訓室等教學區域,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勉勵教師主動對接生產實踐,構建“雙師型”高職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從上述的三則信息可以發現,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如今已經是各個地區職能部門、企業吸納專業人才,提高專業人才水平的重要方法,通過這種合作方法,能夠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針對性與具體性,開設訂單班,結合地區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法,從而促使專業人才能夠更加符合實際需求,提高對口就業率[3]。
二、校地合作與校企合作在高職酒店專業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隨著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個地區愈發關注職業教育,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實施力度。在如此大力實施之下,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比如:學生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足,這些情況也在側面反映出了如今一些地區的校地合作與校企合作出現“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要求職業院校要走進企業與地區實際場景,比如:酒店專業的人才培養就要深入地區的各個酒店企業中,關注酒店一線人員的實際工作內容與流程,打開校地合作與校企合作的格局,主動深化當下的合作模式,盡可能的規避院校專業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落后等問題[4]。
高職院校酒店專業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實行“工學結合”、“訂單班”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大半時間都需要在課堂中度過,若此時院校缺乏實踐教學力量,不能夠為學生營造真實的一線工作環境,則無法從根本上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不能夠讓學生產生真實的工作感受,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此外,在高職院校訂單班的管理與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雖然地區酒店對專業學生的需求量較大,但是其崗位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客房服務、餐廳服務等重復型工作崗位上,缺乏對酒店管理等技術型崗位的需求;且學生進入酒店之后缺乏輪崗機會,不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酒店專業相關崗位及酒店服務行業,從而挫傷學生的對口就業積極性,不利于提高院校酒店專業的學生對口就業率[5]。
三、關于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突出優勢
“訂單班”是現階段高職院校中較為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一,其主要就是在校企、校地聯合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社會、學校及市場對酒店專業人才的需求,形成的一種較高層次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高職院校已經具備一定的酒店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次培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能夠面向生產與服務的一線崗位,將酒店中的技能型、實用型、專業型人才需求作為主要培養標準,設立各個專業的訂單班,比如:酒店基層管理訂單班、酒店餐飲服務管理訂單班等[6]。
“訂單班”模式在高職院校酒店專業人才培養、提高對口就業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一方面,“訂單班”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符合酒店對人才的總體需求,且培養模式中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地區市場發展為主要標準,將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指標。另一方面,“訂單班”能夠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向,完全依照企業的需求培養人才,促使人才培養行為具有目標性、方向性與針對性,有效規避了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7]。
四、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實踐路徑
(一)落實“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奠定校地、校企合作的實施基礎
要想通過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高職院校就要進一步落實“雙師型”隊伍的建設,提高酒店專業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以此奠定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基礎,為地區及企業提供更多符合其需求的人才。
舉例分析,在酒店專業中,院校可以細化分為酒店管理專業、酒店服務專業、客房服務專業等,之后根據每一專業中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實踐能力、一線崗位經驗等不同需求,設置教師比例,調整“企業員工教師”與“院校教師”之間的配比。此外,院校還要關注專業教師的“雙師型”素養,分別為教師提供企業進修機會、培訓機會、掛職深造機會、輪崗機會等,還要讓教師定期參與酒店專業相關行業的不同會議,促使教師能夠準確把握酒店行業發展動向,及時獲取地區及相關企業對于酒店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以此調整酒店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優化學生考核標準,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能力[8]。
(二)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構建酒店專業人才長效培養模式
要想通過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就要進一步加大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力度。在上述文章中的“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研究背景”中可以發現,高職院校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還可以通過“簽訂項目合同”、“強化雙方交流”的形式。因此,院校方喲啊進一步凸顯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特色,根據地區、企業的實際需求,將酒店內的各個崗位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制定符合酒店崗位工作流程的課程考察標準,促使學生能夠更符合酒店及地區的需求,讓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快的進入崗位角色,以此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率[9]。
舉例分析,在《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標準》的課程教學中,院校教師就可以根據本地區對酒店餐飲服務人員的需求,結合酒店對餐飲部門服務人員的需求,制定相關的學生考察標準,將一線崗位工作要求作為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評價指標,將學生的學習方向調整為“餐飲服務與管理崗位工作內容”,促使學生能夠具備較高的崗位工作能力,為學生今后實習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能力,體現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優勢。
(三)關注學生職業發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職業意識
要想通過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院校就不僅要關注在“合作”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酒店專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與崗位責任感,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酒店相關崗位的重要性,對自己要實習的崗位產生一定的認同感,對酒店產生歸屬感,以此提高學生的實習成功率,提升學生的對口就業水平[10]。
在《客房服務與管理課程標準》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與實踐能力,更要關注“學生是如何看待‘客房服務與管理這一崗位的?”、“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等問題。在實際課程過程中,教師根據酒店對客房服務人員的需求對訂單班的學生開展教學,甚至帶領學生深入到合作酒店的客房部門,了解實際工作環境與工作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為學生講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提出相關案例,比如:“拾金不昧案例”、“幫助客人尋找小孩案例”等,以此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認識到這一崗位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酒店崗位職業意識。
(四)定期進行校企、校地互動,實現學生對口就業的提升目標
要想通過校地、校企合作(訂單班)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對口就業,院校就不能夠完全依照“訂單”培養專業學生,促使訂單班學生完全依照“酒店訂單”參與學習生活,而是要適當開展校企、校地合作,建立開放式的訂單人才培養環境,避免學生成長成為“只知道重復工作的機械”。結合上述的《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標準》與《客房服務與管理課程標準》,院校可以根據現有經驗,邀請地區領導或者合作酒店管理人員深入校園,參觀本專業學生的餐飲實訓室、客房實訓室、茶藝實訓室等,促使合作方了解院校的教育環境,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提出校地合作與校企合作的建議或者意見,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此提高專業學生的對就業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下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各個方面,比如:社會因素、學生因素、學校與企業的聯合因素等。基于此,高職院校要主動承擔培養學生成才,幫助學生對口就業的責任與義務,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思想,轉變人才培養觀念,進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關注學生職業發展,引進“人文化理念”,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環境,為提升學生對口就業率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鐘瑋.地方大學校地合作新構建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20(01):68-73.
[2]付超.構建免費師范生的“校地”合作培養新模式[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2):130-131+134.
[3]喬海燕.高職酒店專業“課-證-崗-賽”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2019,18(10):101-104.
[4]朱忠芳,藍海平,羅璐,巢婷.校企合作下高職酒店專業人才培養成效提升研究——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翔豐班”為例[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19(03):36-39.
[5]鄒榮榮.高職院校酒店專業校企深度合作路徑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163-164.
[6]鄭乃忱.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3):240-242.
[7]張一君.基于行業需求的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2):59-61+68.
[8]葉麗君.高職酒店管理專業“2+1”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研究——以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1):189-190+192.
[9]于慶源.高職酒店專業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模式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7,19(03):84-85+94.
[10]邱紅紅,呂治心.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機制探討——以泉州地區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2):137-140.
作者簡介
張皓閔(1991—),男,漢族,浙江麗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