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依托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是組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其在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對它的社會價值給予充分的重視。本文圍繞新形勢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活動;困境;解決策略
引言: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再是單純的物質需求,更有精神文化的需求。群眾文化活動具有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推動社會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等多種作用。因此,組織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但在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還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本文試圖探求解決困境的一些思路,以期能更好的組織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
一、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困境
(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設施有待完善
群眾文化活動作為組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1]。我國在大力推動城市和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基層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面上看,還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異性、資源分配的不均性等問題。如,財政投入普遍不高特別是農村地區更是便低,農村地區群眾文化設施相對不足;地方政府的群眾文化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村很多地方沒有創建城鄉文化活動服務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導。基層群眾所開展的文化工作,不僅能夠對國民在精神領域的生活質量起到一定的影響,也與國家文化的建設質量有著直接性的關聯[2]。因此只有在基層搞好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隊伍有待加強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各成員單位之間形成合力。但事實上,目前我國大部分群眾文化團體在群眾文化組織上缺乏有效組織,工作人員也對自身的職責定位缺乏清晰的認知,普遍存在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任務了的思想。工作上,長期只是簡單的服從安排,簡單完成團隊安排的工作,而欠缺對文化活動所涉及各項工作大膽嘗試和創新。其次,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工作隊伍總體上存在著結構不平衡,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一方面,我國大部分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都是由當地居民招募而來的,他們對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目的缺乏認知,也不能很好地協調各方資源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另一方面,由于欠缺良好的招聘渠道和福利待遇,無法招募到素質更高的文化工作人員。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自身特色
長期以來,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當地地域特色。目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更是“千篇一律”,各個地區相互效仿,卻忽略了當地的傳統人文風俗,因而就導致了“撞活動”的現象。同時,由于當地群眾欠缺對活動的了解性和熟悉性,他們就無法積極參與到各個活動中去,也不能滿足他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加之,此類文化活動開展的過度“大眾化”,品質低下,也很難形成各具特色的當地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其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困境的解決策略
(一)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基礎設施
圍繞解決群眾文化活動資金投入不足問題,首先,要根據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調整財政投入,加快完善基礎文化設施,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特別是當前農村地區正趕上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政府部門更應該適當的傾斜資金資源,為后期新社區的文化活動開展和塑造社區精神文明新面貌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要發揮政府引導帶動作用,充分吸收社會資本進入。政府要積極出臺相關群眾文化活動扶持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加強對和類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確保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善于充分調動社會公益機構、文化工作領頭模范人物等多方資源,通過積極的協調力度,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籌得資金、引入新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隊伍建設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優秀群眾文化活動開創隊伍,是群眾文化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一是政府要積極邀請優秀文化工作者,以及具備文化創新精神的人加入隊伍,為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增添新的希望和能量。如當地文化工作中的先進工作者,他們對當地文化歷史淵源、發展現狀、未來走向具有更好的把握,能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二是開設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培養機構,提升業務能力。可以與當地高校、培訓機構等進行合作,對文化活動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文化素質等進行培養。一方面通過不斷學習,他們的文化知識得到了一定的累積;另一方面,業務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具備專業性。
(三)豐富文化內容,提高活動品質
群眾文化活動內容不僅要做到豐富多彩,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內涵和質量,不能浮于表面,像個“花瓶”。其一,文化工作者要發揮個人特長,充分利用自己對當地文化特色的了解,開創獨屬于當地的文化活動。并積極爭取相關職能部門資金支持,深入群眾、收取反饋意見,發表網絡、擴大社會影響等步驟,使文化活動適時調整,滿足群眾需求,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二,在賦予文化活動時代內涵的同時,要注重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給人民群眾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其三,要積極動員當地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發揮個人魅力,使文化活動更具特色。同時,要邀請人民群眾積極出謀劃策,活動出于大眾,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青睞。這既有利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情操進行陶冶,又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特別是文化管理部門的主動探索、主動追尋,并著力從機制、資金、人才隊伍等多個方面尋求破解之道,方能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注入生氣,打造具有鄉土特色、極具文化氣息的活動。
參考文獻
[1]高榮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困境與策略的研究[J].中文信息,2019,000(005):291.
[2]孫立.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的困境及措施分析[J].中文信息,2019,000(005):246.
作者簡介:袁翀(1981.2-),女,漢,山東青島,館員,中級職稱,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