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新(教授) 施至真 孫浩(教授)(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8)
自20世紀80年代福特公司設立首個共享服務中心以來,財務共享服務逐漸在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推廣。2005年,中興通訊在國內率先成立共享服務中心,此后中石油、華為、萬科、海爾、金蝶、寶武鋼鐵等公司也先后引入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并取得積極成效。據統計,目前全球超過80%的世界五百強企業設立有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共享從理念逐步走向實踐。財務共享服務的快速發展對傳統財會職能、財會崗位設置、財會人員知識能力素質等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財會人員將被替代、會計將消失等觀點不斷提起。另一方面,2018年初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包括會計專業在內的92個本科專業類教學劃定了質量標準。面對國標的質量要求和財務共享背景下財會人才市場需求的巨大變化,財會專業教育究竟何去何從?本文基于上述時代背景,結合高校實踐,探索新時代財會專業人才分層培養的目標定位及實現路徑。
財務共享服務是以財會業務流程再造為基礎,依托信息化技術,以優化組織架構、提升財務效益、降低營運成本及實現價值再造為目的,提供標準化、業務化和專業化打包服務的創新型管控模式。它將分散在分(子)公司業務單元的資源、活動及人員匯集到新的成本中心或利潤中心,依托互聯網技術再造業務流程,并運用市場機制定價收費,節省人力資源成本并有效支持企業管理層戰略決策制定,進而優化企業組織機制、業務流程和人員結構,使財務管控模式更加規范化、高效化及創新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是財務共享服務區別于傳統會計核算的重要特征,財務共享服務標準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會計核算內容和程序的標準化。二是業務處理流程的標準化。三是管理控制的規范化和自動化。四是決策輔助的精準化和智能化。
(一)財務會計職能的轉型升級。共享服務突破了傳統財務部門各自核算的業務模式,財務部門及財會人員不再隸屬于某一核算主體,簡單、重復、機械化會計核算工作只需少量財會人員,更多高素質人才可參與到經營決策中,促使財會工作由重核算向重管理職能轉型升級。大型企業集團的財務職能將轉型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集團總部管理層的戰略財務,負責戰略布局、財務規章制度以及流程擬定,為各支機構設設立財務目標并定期評價其運營成果;二是事業部和分公司層的業務財務,注重發揮財務在成本節約、風險管控、價值再造等方面作用,引導配置合理資源,實現業財融合和價值創造;三是共享中心的共享財務,負責應收應付、員工報銷、總賬明細賬登記、報表編制和財務報告等基礎性工作,為公司內部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
(二)財會部門人員崗位結構的調整變化。共享服務模式下,原有各級財務部門被整合為共享服務中心、業務財務部門、財務與風險管理部門,財務結構變革必定伴隨財會人員轉型問題。傳統財核算和管理模式下,2/3以上的財會人員從事基礎性核算工作,不到1/3的人員從事管理型財務工作,財務結構比例相對失衡;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低層次、重復性會計核算工作被集中由系統自動處理,必將大大減少對基層會計核算人員的需求,原財會工作人員將轉型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共享服務人員,具體包括技能要求低、替代性高的業務運營人員、運營管理人員及技能要求高、替代性低的關鍵技術人員;第二類是業務財務人員,主要職能在于實現財務與業務融合、有效支持企業業務決策;第三類是財務決策與風險管理人員,主要任務是評估企業內外部風險并進行科學管理,進而提供最優資源配置方案和投資決策方向。
(三)財會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共享服務模式下,一方面,業務處理模式流程化、規范化和固定化,財會工作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不再注重發生業務的經濟交易實質,財會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專業能力有所弱化、專業素質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業財融合對財會人員的供產銷、經營管理等綜合知識及協調溝通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原有相對單一的財會專業知識結構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只有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等綜合知識結構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方能勝任集團公司及其他大型企業的中高端財會崗位。
(一)適應變化,及時調整財會專業人才分層培養目標定位。財務共享模式下,財會職能將轉型為共享財務、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三個層次,財會崗位人員結構也將發生相應變化。一方面,在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集團公司及其他大型企業中,低層次、重復性會計核算工作被集中由系統自動處理,必將大大減少對基層會計核算人員的需求。而在不具備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通過代理記賬或網絡財務軟件即可輕松完成會計基礎核算業務,對基層財會人員需求也大大下降。另一方面,業財融合對業務財會人員的供產銷、經營管理等綜合知識及協調溝通能力等提出剛性要求,財務輔助決策職能的強化對戰略財務人員的戰略思維、風控能力等發出挑戰。只有高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才能勝任集團公司及其他大型企業的中高端財會崗位。因此,財務共享發展并非對財會職能的弱化,而是實現了財會職能的轉型,進一步強化了財會的輔助決策和戰略規劃等職能。在此背景下,高校傳統的大一統、一刀切的財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式已無法適應財會職能和崗位結構變革的現實需要,必須對照國標和現實需求進行頂層設計和重新定位。
湖北工業大學早在2014年即開始探索“721”分層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即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比例為7︰2︰1,并已取得良好成效。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可借鑒“721”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框架,結合專業特色確定三類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根據財會職能轉型和財會崗位需求變化,對各層次人才的比例進行調整:適當降低基礎層次(應用型)比例、提高中高層次(復合型和創新型)比例。借鑒中興通訊、海爾集團等財務共享服務開展較為成熟的企業集團中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及共享財務人員的構成比例,可將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比例由7︰2︰1 調整為 5︰3︰2。
(二)以“課程模塊組合專業”模式探索人才分層培養的實現路徑。由于長期沿襲的“學科-專業-課程”的順承關系,專業比課程更適宜作為教學管理和質量評價的對象,在我國高校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專業規定課程、課程從屬于專業的關系。但從發達國家一流高校的課程和專業建設實踐及應然角度考察,課程理應居于教學的核心地位,專業只是課程的組織形式,這種由課程模塊組合專業的模式更能反映課程和專業的本質屬性及其關系。上述論斷為財會專業人才的分類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盡管從培養目標上將財會專業人才分為三個層次,但在實踐中不必人為僵化地劃分不同層次的建制班級,不同層次培養目標的差異通過所選課程模塊的不同得以體現。依據上述理論,借鑒南京大學的“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大類、專業、多元”三段式培養過程中個性化地實施“學術專業類、交叉復合類和就業創業類”三條不同的發展路徑,由此可將財會專業課程分為基礎模塊、共享財務模塊、業務財務模塊、戰略決策與風險控制等幾大模塊,基礎模塊包含了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的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基本實踐實訓課程,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三類層次培養目標對象都必須學習,從而達到財會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基本要求,共享財務、業務財務、戰略決策與風險控制模塊則為個性化課程模塊,分別由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三類培養目標對象根據需要選修,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必修課模塊和選修課模塊形成不同的課表,從而由“課程模塊組合專業”模式實現三類人才的分類培養目標要求。
(三)多措并舉,完善財會專業人才分層培養的實施保障。
1.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應以近年來國內高校普遍開展的專業認證、專業評估為抓手和契機,以財務共享服務發展對財會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要求為導向,在本校及兄弟院校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建設改革與實踐基礎上,搭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融合的財會類課程平臺體系,優化課程體系結構,針對不同層次培養對象,實現財會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全覆蓋,做實校內線下課程教學、做精校內線上課程平臺、做優校外線下課程實踐、做新校外線上課程實訓,同時結合專業基礎和特色,加大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力度,有針對性地進行立項和建設。
2.探索制定財會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對授課對象接受某一門課程教學后所能達到的知識、能力、素質等目標及學習成果的具體描述,包括課程性質、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等內容。是專業標準在課程領域的深化和具體化,也是近年來高校工程認證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在“課程組合專業”模式下,課程標準應相對獨立于專業,專業標準中的課程模塊則應從課程標準中抽取合適的部分以匹配專業的特殊需要。本科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了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等專業標準參考框架,但未對課程標準做出指導性規定。湖北工業大學經管學院近年來以專業認證為契機,立足財務共享服務時代背景對財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修訂基礎上,對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核心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標準的制定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
3.加快財會專業教學一體化改革。在完善課程建設體系基礎上,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推進會計專業“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改革,即通過諸多社交軟件和網絡教學平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有機融合作業、測驗、實驗實訓、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及教學管理等環節,實現線下與線上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課堂與業余教學環節的一體化。線下教學、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線上教學、實踐教學和業余教學環節則著力培養動手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在教學考核環節,針對不同層次人才制定不同的考核側重點和標準,如對創新型人才,除基本模塊外,可增加學科競賽、創業大賽、學術論文等考核點。財會專業教學一體化改革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三位一體教學改革模式示意圖
4.優化財會專業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為此,首先,專業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理論學習中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借助科技人員下基層等機會,深入企業集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熟悉共享財務流程及對財務人員知識能力的要求,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積極申報與財會專業相關的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在校企所合作中實現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其次,學校學院應構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的長效機制,為教師能力提升提供培訓機會、鍛煉崗位、經費、時間等保障。
5.不斷改善和夯實會計專業實驗教學條件保障。對照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大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都是會計專業教學的短板和瓶頸,湖北工業大學經管學院近年來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補足這一短板:一是深入研究財會專業實踐教學規劃,在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二是加快財會實驗室建設,探索會計實驗實訓由仿真到全真的轉變。同時充分利用校友及其他社會資源,拓展校外實踐基地。三是大力引進和培養財會專業專職實驗指導教師,加強與大型財務軟件公司的合作,特別注重從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引進有實踐經驗的專職實驗指導教師,在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向專職實驗指導教師傾斜。四是依托專業教師主持的“出納、會計、財務管理崗位實習”“‘會計云共享服務中心’實踐條件建設”等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利用寒暑假的短學期實踐課程的集中培訓,為培養適應財務共享服務要求的應用型財會人才提供堅實保障。五是通過本科生進入導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各項學科競賽、“互聯網+”“創青春”等大賽,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