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華 王凱 熊吉冉 張艷曉
摘 要:企業大學是企業文化傳播的樞紐,研發企業文化傳播課程,將企業發展戰略與企業經營管理文化通過培訓傳授到每位員工,提高員工企業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企業凝聚力。隨著金融市場改革和科學技術發展,金融創新速度提升,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程度加深,金融業務錯綜復雜,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大學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通過案例探究,圍繞利益契合點著力分析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行校合作;產教融合;企業大學
一、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的必要性
1956年,通用電氣公司企業大學克勞頓學院組建成立,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所企業大學誕生,此后,企業大學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崛起。截至2019年,中國企業大學數量已達3000所,華為、海爾、農行、建行、平安等知名企業都建立了企業大學,企業大學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商業銀行,建立現代企業大學十分必要。
(一)混業經營程度增加
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創新的驅動下,混業經營在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中已成為一種趨勢。銀行業正面臨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海外商業銀行的競爭,商業銀行存、貸、匯等傳統銀行業務的盈利空間正在被逐步蠶食。混業經營給銀行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重點在于外部吸納和內部培養專業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加快業務轉型步伐,搶占市場先機。
混業經營擴大了銀行業的經營范圍,業務條線增多,要求員工不僅要精通各線業務,還要充分利用業務增加的優勢,發揮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的作用,實現“1+1>2”經濟效益。根據員工類別分類,混業經營下的人才培訓分為三類:一是對于在職的老員工,他們需要了解新業務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校園招聘的新員工需要進行系統化培訓,對各業務板塊都要熟悉,在對應入職崗位內容進行實操培訓;三是混業經營需要通過社會招聘引進擁有新業務板塊經驗的員工,對于這部分員工需要讓其了解新的企業文化和基礎業務,助力其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銀行分支網點眾多,業務條線復雜,單獨組織培訓所需要較大精力和財力,難以形成成熟的培訓體系與機制。通過建立企業大學,整合全行培訓資源,進行集中調配,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培訓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務銀行業轉型升級。
(二)金融創新速度加快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廣泛地應用于金融科技,再加上金融市場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創新速度也在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迭代速度越來越快。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銀行有必要加強對員工的金融創新能力的培養,順應金融時代的發展。金融創新能力不能以游擊戰的形式培養,需要對員工提供終生學習的平臺和系統化的專業培訓。一方面,通過企業大學,建立一個固定的教育平臺,便于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課程持續輸出;另一方面,通過企業大學統籌培訓工作安排,專門進行課程研發,才能提高培訓效率和培訓質量,為企業生產經營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三)銀行員工流動性大
眾所周知,銀行業員工流動性較大,一方面導致經驗豐富的員工流失,另一方面增加了新員工培訓需求,這就造成銀行內部培訓需求增加。企業大學的設立可以將新員工培訓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不僅可以滿足源源不斷引進新員工的培訓需求,還可以形成完備的新員工培訓課程,提高培訓質量同時還可以降低投入成本。
探究銀行員工流失的問題,銀行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反饋機制欠缺是其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員工訴求反映渠道不暢通,管理層難以了解員工需求,導致員工需求沒有得到及時反饋。企業大學可以充當員工與總行之間的共同橋梁,通過培訓反映自身需求、探討工作改進方法,不僅便于搜集員工訴求,還可以匯集基層一線智慧,提高管理決策的正確性和適用性。
(四)銀行發展必經之路
企業大學的設立是企業內部教育培訓與人才培養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銀行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其規模相對較大、員工眾多、分支機構分布較廣、業務愈發復雜,傳統的培訓模式難以滿足企業經營發展需要。銀行通過設立企業大學可以組織員工進行持續學習和系統學習,成為企業變革的重要戰略性工具,從而實現其追求經濟效益的終極目標。
從銀行角度看,員工人數眾多、分布較為分散,業務條線復雜。建立企業大學,并將其作為獨立的課程研發和培訓統籌的部門,可以發揮其整合全行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為員工提供全面、專業、成體系化的培訓課程的作用。
二、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的利益契合點
在產教融合方面,呈現“高校熱,銀行冷”的現象。高校與銀行之間的關系出現“若即若離”的現象,銀校合作過程中,雙方既有利益契合點,又有沖突點。所以,銀行和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希望在契合雙方利益基礎上,促進產教融合。
為了避免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脫節,滿足商業銀行人才需求,提高學生就業率,高校迫切需要加強與商業銀行合作,期望商業銀行能夠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雖然政府相關部門鼓勵開展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但是商業銀行一直保持著冷淡的態度,缺乏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使簽訂了各種形式的產教融合戰略協議,但大多淪為形象工程,停留在簽約層面,缺乏實際合作內容。
行校合作主要分為業務合作和產教融合合作。前者以銀行業務為導向,雙方利益明確,契合度高,合作意愿高;后者以育人為導向,所產生效益相對模糊、難以衡量和利益不對等問題,雙方意愿不統一。業務合作主要高校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客戶群體,商業銀行可以提供存貸款、智慧校園等方面服務。一方面,財政撥款難以滿足高校建設資金需求,通過銀行借貸籌措資金,能夠幫助高校提高辦學水平。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承接高校資金存管和教職工工資發放等業務,實現雙贏。另一方面,銀行可以在校園繳費、支付等方面,幫助高校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便捷校園支付流程,提高校園支付安全。
行校合作以戰略合作協議為主,合作涉及內容多、范圍廣,關系相對穩定。行校合作有利于雙方在賬戶及結算服務、現金管理服務、專屬個人金融服務、授信和融資服務、智慧校園服務、學生綜合服務、出國金融服務等多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高校可以通過行校合作降低授信與融資難度,增加校園建設資金來源,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能力;完善智慧校園建設,推動建設現代化高校。銀行也可以獲得大量優質教師客戶資源和源源不斷的學生資源,還可以獲得業務穩定、資金規模相對較大的對公業務,提高業績和經營效益。
行校合作構建現代企業大學,最大的契合點雙方發揮育人職能,實現師資共享和環境共享。高校教師理論基礎扎實,研究能力突出;商業銀行內訓師業務知識精通,實操能力強。通過行校合作,雙方共建雙師型講師團隊,將理論課程和實務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高校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學習氛圍濃厚,將企業大學設置在高校內,企業大學學員可以共享教室,圖書館、校園環境、體育場所、食堂等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有利于為培訓學員營造良好的培訓環境,提高學員學習效率;有利于改變“游擊式培訓”,固定培訓場所,統一規劃培訓內容,形成系統化人才培養方案,統籌推進員工培訓與企業戰略協調發展。商業銀行一方面可以向合作院校提供實習實訓崗位,為學生提供業務實操環境,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業務內容,提高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可利用地緣優勢,參加商業銀行企業大學課程,通過課程了解實務知識,加強與行業溝通,提高學生擇業、就業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構建企業大學,商業銀行基本都會選擇專業對口的財經類院校進行合作。其中,財經類院校學生專業對口,通過校企合作有利于吸引財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降低新員工培養成本和時間。也可以理解為新員工培訓和培養提前至學生大學期間。通過行校合作,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合作開展課程開發、教學研究、培養方案優化等項目,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有利于雙方課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更加客觀、及時、全面;有利于優化課堂設計、教學方法改進,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有利于商業銀行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相匹配,解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滯后的問題。
商業銀行作為實務性部門,服務于實體經濟。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商業銀行需要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題。通過行校合作,凝聚高校和商業銀行雙方力量,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和商業銀行業務實操優勢,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可以推動業務創新與改革,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也可以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科研平臺和服務社會的機會。
商業銀行通過行校合作,特別是將企業大學設置在高校內,有利于商業銀行企業文化植入和形象宣傳,提高企業在高校師生日常生活中的出現頻次,從而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塑造自身企業形象。同時,商業銀行企業大學學員通過在高校內參加培訓,享受學校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全方位了解高校育人環境和育人質量,有利于高校形象宣傳,提高高校知名度。
三、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的案例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銀校合作構建現代化企業大學路徑,本文分別以交銀金融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農銀大學湖北分校與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的銀校合作構建企業大學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交銀金融學院是交通銀行的企業大學,負責政治理論和黨性教育、經營管理和專業能力等課程培訓。近年來,交通銀行以交銀金融學院為平臺,積極與高校開展教育、科研合作,共同探索新型銀校合作模式,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2019年9月3日,交通銀行交銀金融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共同簽署合作辦學協議,進一步深化在人才培養、協作研究、品牌合作等領域的銀校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雙方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在中高端人才培養、培訓項目開發、案例課題研究、知識資源共建、教學資源共享,以及聯合品牌宣傳、文化傳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催化產學研緊密融合,促進金融人才的集聚和培養。
農銀大學湖北分校作為農行湖北分行培訓主基地,通過與湖北經濟學院合作,在校內建設培訓大樓,統籌安排農行湖北省分行各項培訓任務。分校可共享湖北經濟學院各類師資教育資源、公共場館設施及良好人文環境,全方位提高培訓環境、培訓效果和師生滿意度。
中國農業銀行與湖北經濟學院共建農銀長江學院,與湖北經濟學院共同開展“定向班”金融人才培養,共同開展“定向班”金融人才培養。雙方共同組建雙師結構教師團隊,共同開發課程,聯合開展部分教材及教輔資料的編寫工作。農行湖北省分行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對金融人才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議;安排優秀內訓師和領導干部為“定向班”學生講授實務課程;安排、落實與指導“定向班”學生的實習實訓;并在校園招聘過程中優先考慮“定向班”學生。同時,農行湖北省分行還面向湖北經濟學院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幫助教師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銀校合作共建現代化企業大學主要是在師資共享和環境共享、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課程研發、科研攻關、形象宣傳等方面進行合作。并且上述兩個案例在互相滿足雙方利益的基礎上,通過銀校合作構建企業大學,構建“產學研”聯動的合作模式,實現產教融合。在協同需要人的同時,能夠推動銀行業務發展。
四、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的相關建議
(一)建立共建共管機制,貫徹實施合作協議
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不能停留于協議層面,需要商業銀行和高校雙方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建立共建共管機制,貫徹實施合作協議各項內容。首先,商業銀行和高校需要加強溝通,統籌規劃,明確雙方職責和分工,指定各板塊、各層級對接人,加強信息反饋,確保雙方溝通順暢;其次,雙方需要組建工作領導小組,優化組織管理制度,施行定期協商制度,完善分級管理機制;最后,合作雙方需要制定考核評價體系,定期開展合作效果評估,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社會監督,保障合作協議落地實施。
(二)堅持資源共享原則,實現各方優勢互補
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中,合作各方鏈式分布,各方職責與義務相對獨立,資源共享程度低,合作關系相對松散。行校共建現代企業大學,一方面商業銀行需要將企業大學融入高校,實現教學場地、教學師資、案例資源、公共設施等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合作雙方需要發揮各自優勢,高校重點突出并不斷完善理論研究,配套設施齊全優勢;商業銀行需要發揮實務操作優勢,完善內訓師培養和案例、數據等信息共享管理機制。通過共享資源,發揮各方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滿足雙方合作需求,提高合作效果。
(三)契合各方利益需求,增強協同育人動力
行校合作成功關鍵在于合作內容契合商業銀行、高校、學生、培訓員工等參與主體利益。在建設企業大學過程中,要理順各方關系,了解各方訴求,滿足各方需求,建立互惠共贏機制,調動合作各方積極性。此外,還要明確行校合作構建企業大學的共同目的是育人,各方需要以“育人”為合作的核心要素,以“育人”為第一利益需求。通過調動各方積極性,提高協同合作效率,實現產學研聯動,產教融合發展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 金偉林,吳畫斌.企業大學發展及趨勢研究[J].管理創新,2019,(11):59-61.
[2] 吳峰,白銀.打造創新型企業大學——基于海爾大學的探索性實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83-89.
[3] 李楠.外國企業大學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 農銀大學武漢培訓學院課題組.進一步完善農銀大學建設的思考[J].農銀學刊,2016,(5):75-79.
[5] 吳建偉.以互利共贏探索人才培養新路[J].中國金融家,2017,(4):51-52.
[6] 徐小龍,朱捍華,鄒仲海.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與銀行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9):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