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大學外語教學文化自信教育課程可以激發大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溫情和敬意,使大學外語情文并茂、形神兼備:語言文字是其“形”,蘊含的民族優秀文化是其“神”。文化自信教育內容包括以哲學為綱,把大學外語提升到語言哲學的高度;以學生為本,引導大學生建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以文化為源,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使大學生認識到外語學習不僅是語言與文字的相遇,也是不同文化的相遇和相融。以《學好一門外國語》為例說明:大學外語教學文化自信教育應勤則思:感悟敬業的文化特征;為學之道在于思:感悟文化自強精神;他身觀我身:感悟跨文化交流魅力;君子之學美其身:感悟獨特自立的文化價值。大學外語教學文化自信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形成愛國主義、堅持“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但大學外語教師學術素養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四個自信;大學外語;語言哲學;文化自信;教學改革
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國家建設者的過程中,培養文化自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也強調文化教育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語言和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自人類有文明開始,人類的語言中就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而文化的發展也在不斷地促進語言的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中文,并在語言的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大學外語教學應重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并肩負起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除要學習外國的語言和文化外,更要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建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契(Kramsch)提出,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與理解應用,要和母語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并加以對比,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包含的應是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將外語教學內容與中華文化知識相結合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外語的理解與記憶。以高職綜合日語課教學為例,可以引入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影響的內容,如日語假名源于中國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偏旁、日本的和服源自中國隋唐服飾、日本古都奈良的城市設計源自中國唐代長安城等。在教學中融入此類文化背景知識,呈現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動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外語的理解力。此外,在中外語言相互翻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外語的表達方式,還要掌握漢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理念,而發展道路是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語言文字不僅是交流工具,也承載著價值傳遞功能。當學生接受并熱愛一門語言的時候,會認同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各國文化既有個性特征,又有追求真善美的共性特征。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引導學生尊重與珍惜文化多樣性及認同中華文化。以高職綜合英語課為例,教學專題中反映的“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廣泛體現。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有助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在當代中國,大學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主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新時代的大學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讓大學生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為解決世界難題而提出的智慧方案,不但能促使大學生學會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而且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樹立民族自尊心。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以語言哲學為綱,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大學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講授者,更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著名的語言學家劉潤清認為,每個教師對自己的每堂課都會有個目標,這個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五個境界:第一層境界,充實且信息量豐富;第二層境界,盡量讓自己的課堂陳述的都是事實;第三層境界,在系統知識中突出重難點;第四層境界,為更理想的境界,即讓知識充滿智慧;第五層境界,是最理想的境界,即把智慧上升到哲學。因此,在大學外語課堂上,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將語言教學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大學外語教師應以語言哲學為綱,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在了解目標語相關文化背景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充滿信心,從而形成對不同文化的正確思考和判斷。
(二)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
當今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發展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他們處于一個信息輿論多元化的時代,他們的想法更有個性,也更加自我。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感悟生活,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理智客觀地與其他文化平等地交流。在外語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和本民族的文化教學,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文化是多么的優秀。
結語;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學習,文化學習能夠促進語言學習。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不可或缺性,而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母語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外語教學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胡蝶,陳曦.文化自信視 域下的高校外 語教學[E B/OL].(2019-04-30)[2019-10-23].http://www.rmlt.com.cn/2019/0430/545907.shtml.
[2]劉潤 清. 論 課 堂 教 學 的 五 個 境 界[E B / O L].(2016-08-27)[2018-10-23].http://w w w.sohu.com/a/112392292_47964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外語教育研究,項目編號:XJ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