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浩月
【摘要】品德是做人之本,是教育的靈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數學課堂就有了靈氣,品德教育也有了實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獲得哪些品質,要讓德育和數學教育同頻。
【關鍵詞】小學數學;品德教育;思想教育
數學是接近生活的教學,對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讓學生“五育并舉”,其中德育應滲透到其他任何一個方面中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滲透德育的內容,比如學生對數學信息的整理體現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生一邊做數學題一邊檢查的習慣體現了學生做事周全嚴謹的品德;教學中對學生講愛國事件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利用小學數學自身工具性的特點可以培養學生求真求美的品德;滲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可以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一、樹立自信,學會整理信息
小學數學知識中蘊含的許多方法論和價值觀是學生養成良好品德、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理論基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數學題目的理解力度不夠,導致數學學習效果不佳。針對這樣的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數學信息,使學生更簡單快速地理解題意,明確知道題目要“我”做什么。
例如,在教學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出示生活例題情境圖,要求學生利用列表法整理數學信息。特別是在面對信息含量較大的數學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有用的數學信息。列表法就是一種能夠讓小學生快速掌握的好辦法。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例題時,讓學生一邊讀題目一邊將重要的信息輕輕畫出來,如果還是理不清楚思路,就再多讀幾遍題目,最后將信息按要求填入表格中。在與教師、同學一起探究后,學生普遍有了信心。教師再布置挑戰題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學生都能夠按之前給出的活動流程進行,圓滿地完成探究任務。這為樹立學生自信,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教學中,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列表法只是其中一種。列表法對小學生而言易于操作。因此,教材將這節課作為學生學習借鑒問題策略的第一節課,意在通過“列表法”的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逐漸養成整理數學信息的習慣。
二、自我內省,培養良好習慣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僅是德育課堂的專利,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教學情境與生活實踐也能進行很好的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將學科知識的學習與品德教育的內容相融合,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實現滲透品德教育的目的呢?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盡量選擇有助于學生自我內省或內含德育知識的內容,合理地將德育知識融入數學知識的教學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
例如,在教學“統計圖”這一課時,教師布置了兩道家庭探究題:一是要求學生回家統計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并將其制作成《2020年××同學家庭每月用水折線統計圖》;二是統計一下自己家每月在哪些方面的用水量較大,并制作成《2020年××同學家庭××月份用水條形統計圖》。制作好統計圖后,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根據第一張折線統計圖對自己家每月用水量的變化進行原因分析,通過制作第二張用水量條形統計圖,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節約資源的品德教育,讓學生在與同學家庭用水量的對比中發現自己家庭用水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之間有關節約用水措施的交流,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將德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在統計圖制作過程中滲透了調查整理能力,培養了學生自我內省的習慣,讓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品德教育的養成同頻同步。
三、激發情感,培養愛國情操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肩負著教授數學知識的責任,而且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數學教師可以把反映祖國建設成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編成相應的習題背景,將愛國主義情操滲透到數學學習中去,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愛國主義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一課時,教師讓同學們取下圍在脖子上的紅領巾,讓學生觀察紅領巾是什么圖形、什么顏色。學生:“是紅色的三角形。”教師:“為什么呢?你知道紅領巾的由來嗎?”有學生回答:“因為紅領巾是五星紅旗的一角。”教師繼續追問:“那它為什么是紅色的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據說五星紅旗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所以它是紅色的?!痹谶@位學生回答的時候,其他學生都顯得很莊嚴,這是因為學生心中對祖國的熱愛。當教師問到“為什么我們要每天佩戴紅領巾?”時,全班齊聲答道:“因為我們是光榮的少先隊員,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接班人。”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發現孩子們個個都坐得很端正,上課也很認真,似乎此時此刻他們就是祖國的棟梁。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本想借三角形形狀的紅領巾引入“三角形”的認識,卻沒想到收到了意外的驚喜。一個紅領巾的選材,一個問題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上課更認真了,學習更努力了。
四、自我完善,培養求真求美
數學本身就是美的載體,有很多美的內容;數學課堂教學中不但有對美的欣賞,而且有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數學美體現在對稱美、統一美、簡潔美、奇異美和曲線美等等。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感受數學美的同時,培養學生求真求美、自我完善的素養。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變換”的知識后,教師設計了數學游戲環節:讓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設計一個圖形,可以是對稱圖形,也可以是不對稱的圖形。每位同學自己獨立完成,最后得到的每個作品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然后讓學生互相欣賞,并且每人說一句贊美的話。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造美的同時能夠欣賞美并學會贊美別人。接著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美麗的圖形,如一些地磚的密鋪、鑲了珠子的發夾、由不同圖形鑲嵌而成的墻面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學習了數學可以創造出這么美麗的圖案和色彩,生活中處處有美的事物。最后教師安排了由圖形的變換而形成的一些美麗圖案供學生欣賞,并讓學生說一說最喜歡哪個圖形,想一想這個圖形是由哪個基礎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得到的。課后,教師安排學生動手制作一個彩色風車,讓學生意識到在享受美的同時還應創造美、傳遞美。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畫一畫、看一看、評一評、做一做,讓學生用美的眼光從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并在欣賞美的同時,學會將美傳遞。
五、自我提升,培養明理態度
在小學階段,經常發現很多孩子會做題,但不會“說題”。這里的“說題”指的是解釋某道題為什么這樣做的道理。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較嚴謹的學科,所有的數學概念、數學規律都有“理”可據,有“法”可依。這里“理”和“法”是指道理以及合理的理由或算法解釋。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做數學題時,不能只教算法,更要重視算理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如果學生做錯了,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里,是什么導致出現錯誤,要教學生明理。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通過前測發現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什么是這樣的卻回答不出來。為此,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給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1:“我測量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鄰邊長度分別是5厘米和7厘米,所以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5×7=35(平方厘米)。”學生2:“我不同意前面這位同學的做法,我先測量出了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長是7厘米,然后畫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測得高的長度是3厘米,所以我得到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3×7=21(平方厘米)?!苯處煟骸奥犃藘晌煌瑢W的做法,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下你們同意誰的做法,為什么。最后,我們請同意學生1的做法的同學坐到左邊的位子,請贊同學生2的做法的同學坐到右邊的位子,然后雙方進行答辯,在答辯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換位,你同意哪方就站到哪邊?!痹诩ち业拇疝q過程中,不斷有同學從左邊的座位換到右邊,最終全部學生都站到了右邊的位置。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用一道題激起千層浪,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最后通過正反方的辯論,讓答案漸漸明晰,讓學生通過自我提升,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怎么用,為什么是“底×高”,而不是“底×鄰邊”,它們有什么樣的區別。在層層問題的解決下,培養了學生對待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態度,即明理的學習態度。
總之,要真正達到數學課堂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完美融合的理想境界,小學數學一線教師要有正確的課堂觀和德育觀,并將品德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中去,讓思想道德教育和數學知識教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讓“德性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盡情綻放。
【參考文獻】
朱婉清.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273-274.
韋亞麗.思維導圖在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33.
妥小華.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20(22):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