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立德樹人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深入理解立德樹人中“德”的基本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黨領導人民在各個時期創造的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線:中國精神;六種特征,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繼承性和開創性、先進性和時代性,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和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
【關鍵詞】立德樹人? 新時代? 基本內容? 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58-03
進入新時代,面對當今世界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給我們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會議上、座談會上深刻闡釋了教育、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這些都說明了“立德樹人”在我們整個教育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我們新時代的教育、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德樹人”作為我們新時代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從其邏輯關系上看,“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德”是“人”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本質特征。習近平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因此,深刻理解新時代立德樹人“德”的基本內容和特征是我們理解“立德樹人”這個教育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德”的內容的論述非常豐富,為我們理解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德”提供了方向和指引。緊緊圍繞中國精神這一主線和實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切實解決廣大師生的利益關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
一、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德”的基本內容
1.新時代的立德樹人的“德”源自于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造性轉化
作為歷史上具有悠久文化的國度,其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上,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言談舉止。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于道德的記載和傳說,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有兼齊天下的國家情懷,有樂善好施的高尚情操,還有尊師敬長的倫理規范。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德”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養料,值得我們加以繼承并不斷結合我們的時代特征加以發揚,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從而增加新時代“德”的鮮活性和時代性,并給合當今學生實際加以解讀以增強其感染性,特別是這次戰疫涌現出來的90后,甚至是00后所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和職業操守,使我們國人對這群“孩子”刮目相看,他們一夜之間長大成人,經受了疫情的洗禮和考驗,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德”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各個時期創造的文化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戰斗歷史,不管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還是在陽光明媚的和平年代里,中國共產黨都矢志不移為人民,戰天斗地,創造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和廣為人傳誦的英雄人物和精神。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在極其艱巨的環境下堅持斗爭,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戰爭形成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在14年的抗日戰爭中,黨帶領人民深入白山和黑水,深入太行、深入敵后,為反抗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救民族于危亡,并體現了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戰天斗地為祖國找油,發出了“寧可少活三十年,誓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誓言,鑄就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面對長江、松花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我們眾志誠成,萬眾一心,形成了以解放軍為代表的新時期最可愛的人的偉大抗洪精神。進入新時代,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行各業道德模范不斷涌現。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德”的土壤,是我們“德”的根本,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所創造的精神是我們“德”的力量所在,并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二、新時代立德樹人“德”的主線——中國精神
任何一種思想都必須有一條主線或主題,作為我們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德也應該有一條主線,而這條主線必須具有中國的歷史傳統,符合我們的民族性,同時又必須體現時代性。中國精神剛好符合這個特征,因此,我們在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時候,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一主線。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應是“德”的魂
任何一個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進程和實踐過程中,總會積累成一種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基因。作為有悠久歷史的一個民族,我們也形成一個較有特色的文化體系,道德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必須反映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而這個文化底蘊最深刻的思想莫過于愛國主義。因此,我們新時代的“德”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把其貫穿德育的全過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就以救亡圖存為自己的目標,反帝反封建,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并為此而不懈奮斗犧牲。不管是14年的抗日戰爭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在國家的大義面前,共產黨人都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使愛國主義豐富、發展、升華。當代中國,愛國就要愛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并不是自封的,而是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得到的,是經過一次次浴血奮斗中成長的。他的先進性、人民性、時代性使其制定的方針政策能夠符合時代的要求,反映人民的呼聲,從而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黨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風雨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改革開放的設計者、全面小康的帶頭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引者、共產主義的追夢人。進入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只能強化不能弱化,東南西北中,黨政軍民學,黨領導一切。因此,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共產黨為國為民的大“德”,大力宣傳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使廣大受教育者深切體會到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國為民的大德,從而使我們的受教育對象堅定信心:聽黨話,跟黨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救國、救民族不斷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并積極提出了各種思想和方案并付出實施,最終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由于其科學性和先進性,一經中國人民掌握就迸發了強大的力量,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并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建國近70年的奮斗歲月中,我們不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而且使我們人民過上了比較富強的生活,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之路。
在當代,愛國就要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都是具體而不是抽象的。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國家賦予了我們公民廣泛、真實、有效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和平安寧的環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在享受公民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對國家的責任,積極履行法定義務:如依法服兵役等,同一切破壞國家利益榮譽的行為作斗爭,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做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我們要深入理解“一國兩制”,一國是前提,自覺維護中央人民政府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自覺維護國家的統一,堅持以愛國者為主體來貫徹“港人治港”,不能脫離一國去講兩制,努力做到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的民族,因此我們立德樹人就要高舉愛國主義這面“德”的旗幟。
2.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應是“德”的時代色彩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變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從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建國7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革命史、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不斷改革,從點到面,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到政治……逐步推進,不斷書寫改革新的篇章,不斷取得改革新的成就,不斷刷新改革新的高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這條路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之路。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理論,它要善于吸收人類有益的成果。中國的實際本身也隨著中國的實踐不斷變化,這也要求我們的指導思想要隨著中國的實際不斷加以調整和創新。比如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等等,可以這么說,中國的改革史就是一部創新史,這在共產主義史上是首次,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也是不多見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并不一樣。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我們目前處于信息化的大浪潮中,科技日新月異,各國也都把科技創新放在了一個突出的位置,并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創新計劃,這也要深求我們要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加強對基石理念的研究,解決一些卡脖子的工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從小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實踐力,不斷激發創新和創造的潛力和熱情,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生的精彩。
“德”作為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要體現時代性,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從變化的世界中找出規律性,從而使我們德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公民的實際,扎根中國大地辦德育。
三、立德樹人的“德”的本質特征
1.“德”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趨勢下,各種文明、文化相互激蕩,相互融合,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以此增強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韓國第七次高中課程改革,新設置了市民倫理、傳統倫理、倫理思想與傳統等具體科目;日本在2013年全面實施了《高中學習指導綱要》增加了對本國傳統文化、思想、風俗及價值理念的學習和繼承。由此可見各國都極其重視對本國學生進行德的教育,進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的教育,我們提出的“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也符合這一世界趨勢。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各國的普遍重視德育的背景下,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下。因此,我們的德也應以中華文化為載體,突出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為各國德育工作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從而共同推進各國的德育交流,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2.“德”也應該有繼承性和開創性
作為一個具有修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深深影響了每一代的中國人。我們應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為今用。當今科技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日趨活躍,我們應吸取各國在德育工作中有利于中國的教育方式,洋為中用,繼承外國先進的“德”,為我所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運動的,總是處于螺旋式上升,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類的意識要客觀反映這不斷變化的世界并找出起規律性。就是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變化的實踐不斷的創新。因此,我們的德育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增加適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新內容。這也是我們面臨著互聯網普及化,適應數字經濟需要,特別是我們的德育工作面對的對象是90后、00后,他們對互聯網和手機的依賴程度較深,從而我們必須增加虛擬世界德育的內容。
3.“德”應該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
我們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注重分數不注重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加重了進入新時代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養老。學區房是中國較為鮮明的一個特色,為了使子女們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家長積聚好幾代人的財富買了價格不菲的學區房;為了不輸在起跑線,我們的孩子從幼兒時就開始了各種開發班、興趣班;到了小學經久不衰的英語補習班、作文補習班、奧數提升班,更不用說到了初高中的一對一的培訓,中高考的提升班、沖刺班等,名目繁多,體系齊全……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家庭的負擔。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 [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和本質,是我們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勢得出的結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回答了理論和現實的問題。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們立德樹人的核心內容,不僅要進入課堂還要入社區、入企業……不僅要進入教材而且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達到凈化人心,提神聚氣,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愿望,同時也反映了和平與發展這一當今時代主題。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在新時代,我們一定要高舉立德樹人這面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教育思想,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4.5.5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N].新華網.2018.05.02
作者簡介:
蘇應平(1980年6月3日-),男, 漳州人,閩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政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