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昌武 馬燕 王芳 農麗穎
【摘要】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包括:厚植濃濃的愛國情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專業認同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能力;心理學基礎知識、研究方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關鍵詞】心理學? 課程思政? 內涵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高校師范類必修課心理學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2020JGA32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66-03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教育思想[1],一種課程觀[2],一種整體性的課程觀[3],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4],發揮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5]??傮w而言,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的,體現了立足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新的課程觀。課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所有教師、課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學體系。要圍繞“課程思政”所要求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進行系統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體系,著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有效的工作體系。因此,師范生心理學課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有浸潤、深化和拓展功能。當前,對師范生必修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內涵界定還比較少,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來界定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內涵,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基礎。
一、心理學課程思政內涵的主要內容
(一)心理學課程的價值塑造
心理學作為師范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對師范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課程思政以其潤物無聲的特點,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積極的專業認同,以上即是《心理學》課程對師范生的價值塑造的內涵。
1.厚植濃濃的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在講述心理學史的時候,除了講清楚國外心理學的流派及其主要觀點外,更應該增加中國心理學思想的介紹,與現代西方的心理學理論相比較,說明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要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有很多地方還值得西方學習和借鑒。比如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早就提出了身與心的關系,孔子則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教育心理學思想等等,這些思想的講授,不僅對師范生的專業教育有幫助,也能很好地提升他們的愛國情懷。
2.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心理學最能發揮作用的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比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很好地闡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涵。比如愛國,今天人民安居樂業,生命健康有保障,特別結合中國的抗疫成果,國家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安全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沒有理由不愛國;而愛國的具體表現是敬業,一個人要滿足自己歸屬、愛、尊重的需要,需要認真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即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誠信和友善是滿足尊重需要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保障。
3.培養積極的專業認同
地方院校培養的師范生,目標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培養學生積極的專業認同,可以較好地實現這樣的目標。通過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學習,培養師范生積極的專業認同,比如期望理論,羅森塔爾效應,即自我預言的實現,又稱皮革馬利翁效應,講的是他人的積極期待會真正地在被期望對象身上得以實現的現象。通過案例講解老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對學生終身成就與幸福的作用,激發師范生的助人意愿及價值感;又如人本主義理論的“以人為本,開發潛能”的思想,強調對學生的尊重、信任,通過充分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即尊重學生。
(二)心理學課程的能力培養
《心理學》課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的能力,學生品德養成的能力及健全人格培養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基礎課,雖然不能夠詳細地介紹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方面的知識,但根據師范生課程設置的情況,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在課程教學中,要結合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來展開心理學理論的教學。比如以學生不愿意與人交往這個案例為例,在講心理過程的時候,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三個方面來講授,與學生分析,學生不愿意與人交往(行為)背后,其實是情緒問題(害怕、焦慮、擔心),而這種情緒背后實際上是認知問題(對人的看法出現了偏差)。與師范生探討如何幫助這類學生處理這類心理問題,進而掌握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是理性情緒療法。
2.培養優良品德能力
品德又稱道德品質,是針對個人道德面貌而言的,它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轉換成個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后在個人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心理特征。曉之以理,提高學生道德認知,具體包括價值澄清法、提供單面論據與雙面論據、共同討論參與群體決定與小組道德討論;動之以情,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具體包括知情結合,以情育情,訓練移情,以情促情,輿論強化,以群引情;持之以恒,訓練學生的道德行為,具體包括導之以行,落實行動、加強訓練,付諸實踐等。要讓師范生切實掌握這些方法,需要理解透徹知情意行的理論基礎,然后在學生品德培養中加以應用。
3.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能力
人格通常指個體的一些與意識傾向性相聯系的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綜合表現。師范生掌握好氣質與性格,自我調節等知識,然后應用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教學工作中,即是能力。具體而言,包括能夠熟練地對學生的氣質、性格進行測試,能夠恰當應用人格測試量表,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與訓練;幫助學生尊重自己的氣質類型,發揚其中積極的因素,管理其中消極的因素,尊重但不要改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點,特別是榜樣示范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主要通過傳授自我暗示、自我提醒、自我控制等技術。
(三)心理學課程的知識傳授
從課程思政的角度而言,知識傳授主要包括心理學基本知識、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識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1.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是師范生各項能力形成、價值觀養成的基礎。需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理論知識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等知識。特別是心理過程、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又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個體特征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心理特征。細分下來,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覺、言語、觀察、記憶和思維等過程,情緒過程包括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主要包括行為過程;個體特征中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價值觀、認知風格等,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人格等。這些知識奠定了以后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培養、人格塑造等實踐工作中的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
2.科學嚴謹地研究知識的方法
人的工作是要遵循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的,任何應用于學生的教育、培養方案都應該基于嚴謹的論證、科學的設計、小范圍的檢驗等研究程序。遵循發展的原則,所有方案、設計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標,至少不能構成傷害;遵循客觀性原則,即要尊重學生的客觀現實,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某種理論甚至是個人主觀臆斷就開展教育、培養與干預工作;遵循有效性原則,所有教學教育活動均要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進、對心理問題有改善、對品德修養有提升、對人格塑造有成效為標準。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師范生的主要工作場所在學校,主要陣地在課堂。要系統全面地掌握心理學知識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根據主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育教學知識、根據學生問題開展針對性強的家庭訪問活動的知識、家庭干預技術、個體咨詢的相關知識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很多,主要包括自我認識、適應、人際關系、學習等方面的主題;家庭干預技術,主要包括親子關系的調整、與家庭建立良好關系的知識等;個體咨詢主要包括關系建立、個案概念化、方案的實施等。
二、心理學課程思政內涵的實施建議
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包括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個方面。為了讓心理學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需要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學校層面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支持課程思政工作
學校要做好“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頂層設計。要在人員、經費等方面向思政課程傾斜。
1.落實全員育人
要讓所有老師、所有學生、所有職員都參加進來,是為全員育人。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思政教師的培養,提升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熱情,讓思政教師能夠講好思政課,愿意講好思政課;一方面要切實保障心理學教師的課程思政熱情,主要是做好課程思政意識的引導,以制度來規范課程思政行為,培養課程思政能力,以成就感來引導學科老師熱愛課程思政;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要、關注點為中心,以心理學知識為指導,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用知識解決他們的人生、生活、學業等中的問題,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來開展課程思政,在潤物無聲中實現課程思政。
2.保障全方位育人
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種媒體或媒介廣泛營造課程思政氛圍,通過各種活動、賽事來突出課程思政,是為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廣泛宣傳,旗幟鮮明地宣傳課程思政工作,通過各種媒介來進行廣泛而長期的宣傳工作;然后要在生活、學習條件方面讓學生感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的幸福感;最后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地開展課程思政工作。
3.加強全過程育人
要求授課老師注重言傳身教、注重在教學教育的各階段都能夠貫徹課程思政,從學生的入學教育直到離校教育中都包含課程思政的要素,是為全過程育人。這要求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以學生為中心,時時刻刻都感受到課程思政的魅力,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中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效果,包括工作者的為人師表,各環節的優質服務等方面。
(二)培養和鍛造一支專業的心理學課程思政老師
要做好課程思政工作,老師是關鍵,而老師這個關鍵要發揮作用,課程思政的意識很重要。課程思政的意識,主要是指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理解與支持。課程思政的老師要首先學習或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主題和內容,不用重復地、直接地再去講思政課講的東西,但要清楚自己的課程內容中,哪里比較適合開展課程思政;其次,要理解和支持課程思政工作,要在心中有對大學生的愛護和對黨和人民負責的使命感,把課程思政作為一個必須的項目來進行,有能力進行,然后有意愿進行。心理學老師本身做的就是人的工作,老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因此,心理學老師開展課程思政具有目標同一性,內容一致性。只要心中有課程思政的意識,就會在課堂中處處發現課程思政。
(三)以心理學知識為載體,開展課程思政工作
課程思政就是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用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為了課程思政而淡化了學習主題。因此,不論是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都必須以心理學知識為載體,不能脫離這個載體。比如講愛國情懷,就不能像思想政治教育課那樣,直接講愛國,而是通過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先進性,中國心理學家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彰顯中國文化的優勢,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愛國情懷。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結合需要層次理論、動機理論等,通過大量的中國案例來開展教學工作,既講清楚了理論,又進行了課程思政。
三、結束語
心理學作為師范生的專業必須課,其影響面是廣泛的,通過一門課程來開展課程思政,對思想政治教育課進行有益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老師、研究者對同一門課程的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后續期待越來越多的關于《心理學》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出版,以盡可能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劉承功. 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4]陸道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師德建設機制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3,33(36):40-42.
[5]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作者簡介:
魏昌武(1975年-),男,漢族,四川南溪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學教學與課程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