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正 黃微


【摘要】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有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應對新形勢下老師授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推進大學教學改革的時代呼聲越來越強,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與網絡平臺融合亦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國內外關于“對分課堂”的研究基礎,以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為例,對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分析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構建和意義。
【關鍵詞】對分課堂? “三教四練五提升”? 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教學模式探究——以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為例(編號JXJG-18-2-1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111-03
一、研究現狀
(一)國內外研究及應用現狀
國外許多專家學者為了對大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美國學者布魯斯·喬伊斯(Bruce Joyce)和馬沙·韋爾(MarshaWeil)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模型或計劃”;[1]二是關于教學互動的理論研究,這類研究主要是采取通過觀察,然后描寫的研究方法,如Seliger(1977)圍繞話語轉換與分配、教師話語、學生參與、參與類型、互動類型以及話題如何發展等領域展開;三是關于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新媒介教學研究,翻轉課堂與慕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哈佛大學等眾多名校紛紛加入MOOCs。[2]總之,國外專家對大學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為教育事業的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國內學者對教學模式的革新主要體現在關于對分課堂的研究和實踐上。對分課堂是張學新教授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提出的一種原創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3]是第一個為中國教師量身定做的新型教學平臺,他認為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4]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隔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5]此外,楊淑萍強調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學習,劉明秋提倡在教學實踐中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有機結合,王芳鼓勵高??梢愿鶕A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等不同課程的特點實施合理、靈活的對分變式設計……這些學者都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他們在研究對分課堂的概念和初步應用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當代學者對對分課堂這一新興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只是在概念和運用上的初步探索,對于構建“課前—課中 —課后”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的研究還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踐探索、總結經驗,構建基于對分課堂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二)發展趨勢
綜合國內外基于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變革發展態勢來說,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從國內發展態勢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6]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升,我國教育進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的新階段,[7]形勢的發展和技術的更新,均要求高校推進課程和教學改革,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8]為策應我國“教育的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教學理念、教學平臺、教學方式等應當有所突破和創新,構建的教學模式也應當有所發展。
第二,從國際發展態勢來看。國外教學模式的演進和發展經驗為我國建立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參考與借鑒。首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高校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完善“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指導與自主相結合”的育人機制,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其次,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積極發揚傳統教育中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要學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在實踐中探索有特色、重實效的教學模式。再次,使用多元的評價方法,探索開展動態的、積極的和面向未來的評價,全面考查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二、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對分課堂的運行模式和核心理念
對分課堂主要有三個授課環節,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9]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先教后學的教學形式,在認知水平上先給學生建立一個對知識的總體模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認知壓力和認知困惑,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讓老師快樂輕松地教學。
(二)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共性與個性
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對分課堂既要創新教學理念,也需要汲取傳統課堂的優勢,如何繼承傳統教學優勢,創新現有教學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細化教學各項指標,將傳統教學模式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比照就非常有必要。經過實踐教學和調查分析,概括為六個方面:第一,從教學理念看,傳統授課以教師為主,對分課堂則以學生為中心,后者明顯更具優勢;第二,從課程設計看,傳統授課是先預設后執行,而對分課堂是先預設后生成,后者更為新穎;第三,從教學內容看,傳統授課以課本為主,而對分課堂綜合課本、課外資料、網絡等,后者內容更為豐富;第四,從教學形式看,傳統授課以講授為主,而對分課堂則將講授與討論結合,后者形式更為多樣;第五,從課件設計看,傳統授課缺乏創新,而對分課堂精美生動、創造力強,后者的師生互動更為活躍;第六,從課程評價看,傳統授課單單以教師評價為標準,而對分課堂則通過教師和同學互評,后者顯然更加客觀全面……綜上所述,再結合疫情以來的“線上線下”教學實際案例,在教學效果上,對分課堂明顯比傳統授課更理想,這也為進一步促進傳統教學與對分課堂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
(三)在實踐中構建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教學模式
在前期實踐、調研及分析的基礎上,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三教四練五提升” Photoshop課程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在對分課堂上的“三教”,就是教好Photoshop理論基礎、教好Photoshop學習方法、教好Photoshop實踐操作。其次,學生在對分課堂線上線下的“四練”,一是練腦,即學會內化知識、思考問題、創新思維;二是練口,即學會更好地表達觀點、交流互動、請教問題;三是練眼,即學會看Photoshop教材基礎、專業文獻、線上師生評論;四是練手,即學會Photoshop軟件的操作、線上互動、實習實訓。最后,達到“五提升”的教學效果,一是教師提升Photoshop課程教學能力,即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提升知識儲備、提升應變能力、提升課堂效率;二是學生提升Photoshop的學習能力,即提升自學能力、知識搜索能力、緊跟專業前沿的能力;三是師生提升創新能力,即創新教學方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創新實驗方法、創新技術應用;四是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即學會熟練應用Photoshop軟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師生提升協作能力,即學會分享心得、分析問題、探索方法和溝通交流。通過教學實踐與改進,不斷細化以上具體環節,做到環環相扣,從而在實踐中構建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課程教學模式。
三、基于對分課堂的“三教四練五提升”教學模式在“Photoshop圖形處理”教學上的作用和意義
(一)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當代大學生對“對分課堂”等教學模式認可度和接受度較高,微信、微博和手機APP已然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溝通交流及信息獲取工具。將“對分課堂”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引入Photoshop圖形處理課堂,對教與學都有積極意義。[10]
1.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習興趣?!皩Ψ忠住苯虒W平臺具有圖片、文字和視頻傳輸功能,極大地豐富了Photoshop圖形處理課堂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能有效避免課堂的枯燥乏味,增強實驗教學的感知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打破單向傳播,營造互動氛圍。教師通過“對分易”教學平臺上傳課程的視頻,學生通過“對分易”教學平臺預習和溫習功課。由于自媒體的移動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動平臺進行提問和交流,有利于營造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學習的良好氛圍。
3.拓展學習空間,提升教學效率。通過建立“對分易”虛擬學習平臺,教學體系從Photoshop圖形處理課堂延伸到課外,能夠實現教學順序、過程、方式、方法、形式、內容、反饋、評估、總結、比較和推導等一系列教學要素的線上線下整合,有效提升了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教與學的效率。
4.打造目標引領,實現任務驅動。通過建立“對分易”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任務,設置目標,使同學們圍繞目標任務進行學習和實驗,將有效提升學生的緊迫性,增強其學習動力,促進知識內化。
(二)解決四大關鍵性問題
1.依托“對分易”教學平臺,解決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問題。通過建構任務驅動式教學框架,在學習任務的布置、實踐、完成等環節中高效利用“對分易”平臺進行輸出與呈現,并制定了一套相匹配的效果評估與檢測系統。將Photoshop的理論授課與實操練習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多渠道、多維化的“從做中學”,成長為業內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2.依托“對分易”教學平臺,解決師生互動性弱的問題。課程實踐中建立了 QQ 聊天群、微信聊天群、論壇等,實現了教師與學生間的平等對話溝通,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雙向互動,營造了開放、平等、坦誠的學習氛圍,通過溝通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進一步增加對基本知識掌握的熟練度。
3.依托“對分易”教學平臺,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問題。自媒體時代,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和移動通訊設備等載體,使教育模式多樣化,采用聲、圖、文相融合的綜合表達方式來展示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4.依托“對分易”教學平臺,增強學生學習實踐驅動力。通過移動終端平臺,布置相應的任務,并動態監控學生的學習及任務完成情況,對其學習進行指導和修正,[11]督促學生課后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結語
“三教四練五提升”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為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滿足了老師輕松授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雙重需要,是對分教學理念與網絡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在教學改革探索過程中,還存在教師信息技術不夠嫻熟、線上線下教學分配不夠合理、學生積極性不夠高、自學能力不夠強等問題,仍需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美)BruceJoyce, MarshaWell,EmilyCalhoun著.荊建華,宋富鋼,花清亮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于杰,馬婷婷.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探析[J].前沿,2014(Z2):177-178.
[3]王晨苗. 京津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研究[D].河北大學,2018.
[4]金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N].發展導報,2017-12-12(28).
[5]鄭巖葒.民族圖騰:舞龍運動文化價值研究[A].2017國際體育與健康學術論文報告會暨第八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7:332-333.
[6]翟孝娜,呂俊芳.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路徑研究[A].中國旅游研究院.2018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中國旅游研究院,2018:6.
[7]虞永平.《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如何實現》.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9-03-24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3/t20190324_219207.html
[8]杜艷霞,周霞.網絡環境下構建生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 Proceed?鄄ings of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4 V69)[C].Information Engineer?鄄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2014:5.
[9]王芳,王瑞金,馮莉媚,呂明.高校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148-149.
[10]陳志超,閔永新,陳瑞豐.對分課堂模式下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漸進生長——以“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170-173.
[11]張妍.基于2017中國版地平線報告的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教學研究[A].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9.
作者簡介:
張路正,男,江西師范大學“Photoshop圖形處理課程”教師、馬克主義學院博士、政法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黃微,女,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