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國
【摘要】作文向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根據對初中生作文的閱讀與分析,發現一些學生寫作心態不佳,立意選材陳舊俗套,內容空泛枯燥,寫法機械僵硬等問題,而這也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基于此,本文從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分析作文教學的難點,并結合設計探求作文教學對策,以期對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難點分析?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140-02
一、引言
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基于學科特點,教師在作文指導中應要求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要求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熏陶與感染,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已經有了一定文學積累,掌握了一定寫作技巧的初中生,在作文中依然存在言語平淡、內容干癟、立意陳舊、邏輯混亂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強調學生的閱讀積累不足,思考深度不夠的“短板”,而針對性指導,使得學生的作文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重新審視學生寫作的過程,把握作文教學難點,并給出科學合理的指導對策。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難點
通過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的調查與反思,發現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難點主要為以下幾點:(一)學生態度不端正。一些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或者由于對生活缺乏觀察,或者情感體驗不足,在拿到寫作題目后,總是無話可說,難以激發出強烈的寫作動機;還有一些學生缺乏自信,了解自己寫作中的弱點,卻無從糾正,寫出的文字總是被打上“流水賬”的標簽,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習態度,導致作文質量遲遲無法改善。(二)寫作內容空泛,缺乏文采。一些學生的文章讀起來味同嚼蠟,立意陳舊,滿篇的空話、口號,甚至為了有話可說胡編亂造,盲目拔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全無真情實感;對文字的錘煉不夠,詞匯的選擇、句子的設計以及表達手法的運用老套,缺乏新意,難以展現出文字表達的魅力。(三)讀寫結合存在阻礙。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豐富的閱讀積累是寫作的前提,但是只有將閱讀內化為寫作,才能夠達到下筆如神的效果。許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空有閱讀,缺乏思考,更沒有將作者的經典表達手法化為己用,導致閱讀難以為寫作提供給養,影響了寫作質量。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對策
(一)立足學生主體,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寫作源于興趣,只有讓學生產生“我要寫”的強烈情感,才能夠促使其自主觀察生活、收集素材、斟酌句子、抒發情感。作家葉開在《寫作課》一書中指出:“寫作有兩種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認識,二是批判性深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從這兩個思路入手,激活學生內心渴望表達的熱情。
教師應該從學生自我發展的角度出發,啟發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產生的喜怒哀樂與聯想想象,從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省察、思考,進而創造自我表達的契機。例如朱自清的《春》這篇經典散文,為學生寫景創作提供了良好參考素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寫作的角度啟發學生思考作者在呈現主旨情感的過程中所設計的手法,其中包括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諸多的畫面。這些畫面作者都采用了獨特的修辭手法進行描繪,如開頭的“盼望著,盼望著”描寫了春天即將蘇醒,作者急切的心情;“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表現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與活力等等。這些場景是我們在春天司空見慣的,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卻形成了絕妙的文章。教師基于此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在作者的引導下回歸生活,調動觀察生活的興趣,進而產生自我表達的意愿。教師應通過創新設計,引導學生打破思維框架,對人、事以及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傳統文化中有與現代的價值觀存在出入的地方,學生在學習中也常常存疑。教師針對此,可以為學生設計討論題目,如“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搬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應該更退一步?”等,這些辯論題目看似與傳統的文化價值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但是所謂“真理不辨不明”,學生只有在思考、辯駁中才能夠擺脫盲從的習慣,在敢于質疑、敢于爭辯的過程中提升思維水平,進而啟發學生在思考、辯論中形成強烈的表達動機。
(二)滲透生活理念,促使學生創作回歸生活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說道:“生活如泉源,文章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素材,更能夠獲得真摯的情感體驗,而這就是創作最重要的支撐。在初中作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打破課堂的界限,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在生活中觀察、體會、思考,發現生活中的美,并用生活化的文字表達出來。
在初中作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生活化教學:第一,利用范文引領寫作,促使學生實現遷移。即教師可以抓住文本重點,引導學生由課文遷移到習作,在特色語言文字的積累中實現遷移。例如朱自清的《春》在描述春天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讓讀者的體驗更加直觀、生動。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可以實現遷移,通過模仿進行景色描寫,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第二,通過整體展開,優化寫作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寫文章梗概,分別展開,進行生活回憶和具體敘述。這樣的寫作指導可以讓學生的創作思路經歷從模糊整體到部分細化再到完整整體的過程,進而完成對生活的有效記錄。例如部編版教材中給出鄭振鐸的《貓》、梁實秋的《鳥》等文章,寫作部分則要求學生在表達中學會“如何突出中心”。教師在寫作指導中,教師從“寫人記事”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參考文本中經典的表達手法,然后回到生活,在司空見慣、雜亂無章的生活化素材中找出能夠作為中心的人和事,并圍繞其展開敘述,完成一篇充滿生活氣息的文章。第三,引導學生回歸,打開學生生活記憶。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舉例拓思、追問等手段,促使學生回歸生活,從生活的細節中表情達意,提升學生回憶生活、描繪生活的能力。第四,引導學生參與生活活動,在活動中動筆練習。例如教師可以從班級、學校組織的活動入手,引導學生回顧活動過程,表達自我體驗,并在生活化的表述中鍛煉寫作能力。
(三)指導寫作技巧,提升學生自主表達能力
在寫作中要想達到“文從字順”的效果,需要豐富而靈活的技巧。在初中作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結合不同類型,講解寫作技巧,強化學生訓練,提升學生對文字與情感的把控能力。
例如在描寫人物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巧妙命題,利用人物和“我”的關系、任務品質特點、人物別名外號、對人物的贊美比喻等方法命題,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在文章開頭可以用開門見山、情感抒發、事情鋪墊等方法作為引子,吸引讀者繼續閱讀;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可以用肖像、語言、動作、心理進行描寫,強調細節,并保證描寫內容與情感抒發相一致;在結尾處應緊扣主題,對全篇的描寫進行情感升華。這樣的技巧指導能夠幫助學生突破無話可說、語言平淡等難關,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寫作能力。
再如在寫景作文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握好寫景的順序,讓景物描寫層次分明、清晰自然。寫景的順序主要是指在文字敘述中,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常見的寫景順序包括時間順序,如寫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寫早、中、晚各個時辰的景物等;空間順序,如由遠到近、由里到外、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等,這些順序不僅能夠讓文字的描寫更加具有條理性,也能夠引導讀者迅速抓住線索,跟隨文字逐漸深入閱讀,強化對文字的體驗。
這些寫作技巧分散在語文課程的不同模塊中,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重視對寫作技巧的梳理和整合,并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技巧進行整理,提高對技巧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寫作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結合例文引導學生自主運用,在寫作中磨練技巧,積累寫作經驗,提升寫作能力。
(四)強調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
葉圣陶先生在闡述讀寫關系中曾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基于此,在初中作文指導中,教師應從學生“傾吐”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回溯閱讀,在豐富閱讀積累的同時,訓練寫作技巧,實現讀與寫的有效融合。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讀寫結合:第一,遵循讀與寫之間的對應規律,提升讀寫結合的合理性。讀寫結合強調取法于課文,運用于寫作,因此,在閱讀指導中,教師應強調在讀中概括文章大意,歸納中心,習作結合練立意;讀中學分段,分清文章主次內容,習作結合練習詳略;讀中品評課文,習作中練習修改。這樣學生才能逐漸掌握作文的觀察方法、事物聯系、事物描寫、思想感情等,并由此展開寫作,提升讀寫結合效果。第二,重視教學環節,搭建讀寫結合的橋梁。教師應從讀入手,逐漸感悟,最終進行寫作、表達,這樣學生能夠在各個環節中循序漸進,形成寫作能力。第三,重視單元主題,抓好讀寫訓練。例如在部編版七下第二單元的教材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家國天下”,教材中給出了光未然的《黃河頌》、都德的《最后一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文章,教師在寫作指導中,應要求學生從“家國天下”的角度學會抒情。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應適時擇機進行片段作文,要求學生針對閱讀中的情感體會有針對性地練筆,通過模仿寫作、情感表達等方式將閱讀與寫作相融合,從而不斷內化閱讀內容,提升寫作效果。第四,抓住文本細節展開讀寫訓練。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文本閱讀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字斟句酌,從文本的細節入手,深入理解,并不斷積累、內化運用,在細節中模仿、雕琢,提升寫作效果。第五,抓住文本留白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文本中的留白進行想象,圍繞文本走向融入自己的感悟,表達對故事的了解和對人物的期望,在自我思考中提升寫作質量。
(五)完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
在作文指導中,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為學生指出改進的方法,并激發學生進一步創作的自信。在初中作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調整傳統以結果為依據的評價思路,圍繞學生的寫作過程和情感表達做出針對性分析,強調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引導學生走出說空話、套話、假話的誤區;引導學生相互評價,互相探討,交流寫作經驗的同時,形成反思,并與教師評價共同作用于作文的改進,不斷提升寫作表達水平。
具體來講:第一,教師應確定基本的教學評價標準。一篇作文反映了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元素,因此,教師也應針對此進行分析與評價,其中包括語言、思維、篇章、興趣、信心、意志、價值觀速度等等,這些指標能夠從多維度實現對學生的建構,提升學生的作文質量。第二,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的參與。目前許多學生寫完作文后便棄之不顧,很少回顧、反思,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寫作問題遲遲得不到糾正。針對此,教師需要將學生納入到評價體系中來,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自評,促使學生在自我參與中提升對寫作過程的建構,提升學生的自我糾正、自主創作能力。第三,教師應強調評價的激勵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等方式,或者非語言的方式展現對學生寫作過程的肯定。例如挑選學生寫作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全班示范,分析寫作優點,引導學生感受寫作的成就感,提升寫作的自信。
四、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寫作情況,發現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反思教學指導難點,并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讓學生在寫作中由易到難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秀芬.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106-107.
[2]董昕.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7):113-114.
[3]王宗瑩.困境分析,對策研究——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