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現代化步伐的邁進,農村體育成為影響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以新農村建設視域下農村學校體育的現狀作為切入點,分析農村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推動未來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定理論與實踐借鑒。
◆關鍵詞:關新農村建設;農村體育;體育教學;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2020年全國進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鄉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6.11%。對于農村人口大國的我們而言,農村經濟、文化、政治的建設是新社會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農村體育也無疑成為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包括農村群眾體育文化發展、農村競技體育文化發展、農村學校體育文化發展,而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優劣,不僅影響現代社會新農村的建設及科學開發,還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我國“十四五”規劃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倡導促進農村各個行業的發展,作為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重要陣地之一的農村學校體育,不僅肩負著全面提高農村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農村教育現代化改革的使命,還是發展農村體育、實現農村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更是農村經濟實力提升、城鄉差距縮小的重要標志。
1新農村建設下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性
1.1學校體育在農村體育文化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學校體育對于體育文化的推動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特別是在鄉村地區,人民群眾缺乏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有的甚至錯誤的認為體育勞動隸屬體育健身等。學校作為知識的傳授地,通過教授有關體育健身的知識與技術,將學生培養成體育文化的“中轉站”,將科學的體育認知傳遞給更廣泛的群體,達到普遍樹立正確體育鍛煉及健身健康觀念的目的。農村學校體育通過對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提升與體育人才的培養,發揮其在農村群眾中廣泛宣傳的益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而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也必然成為改善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1.2學校體育在農村群眾體育發展中提供基礎保障
農村學校作為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源地,可為其提供資源保障。例如,農村體育教師的引進,可作為傳授者與指導者,引導農村群眾正確進行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的發展可以帶來場地設施器材的改善,這相較與村部體育基礎設施來說略微充足,農村相關管理部門可通過與學校達成協議,合理并充分利用學校的體育設施,發展農村群眾體育。農村人們體育運動意識與體質的增強,將進一步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確立,為農村體育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1.3學校體育生源特點為新農村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提供優勢
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經濟條件得到改善。農村青少年在身高、體重、身體形態、技能以及身體素質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活環境與風俗習慣,促使他們從小培養了堅韌的意志品質。再者,農村學生相比于城市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少,擁有豐富的課余時間,借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 中稱 “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真正的財富”一言來看,這筆農村學生的“財富”對于農村體育課程的建設與開展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價值,繼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農村高素質人才提供條件。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學校、家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在促進孩子生長發育的同時也在制約著孩子的發展,農村地區更是如此。下面,本文從四個角度對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剖析,并對現實問題作出闡述與總結。
2.1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領導不重視是當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受阻的主要因素,各級單位對體育學科的特殊性于體育教學社會價值的忽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現得淋漓盡致。學校過分追求文化成績以及升學率、錯誤認識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忽視體育教育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等,都是導致農村學校體育觀點滯后的重要原因。其次,學校對下發的體育經費過多地花費在文化學科上,造成體育課程器材缺失或者不足,對體育設施場地的維修不及時,導致學校體育教學硬件資源總占有量與生均占有率嚴重匱乏,從而基本達不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基本準則》;另外,經費投入的限制引起體育教學輔助器材的缺失,教學反饋途徑也相應減少,不可避免地影響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再次,由于受到農村地區環境的特殊性及醫療保障的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出于對學生安全問題的考慮,農村學校普遍要求體育教學進行過程中的運動技能安排不能過于強烈,以防出現運動事故。最后,農村體育教師的編制問題,是造成農村體育教學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很多農村體育教師目前均處于兼職位置,學校管理層存在并未對體育教師編制或體育教學崗位做出合理安排的問題。
2.2教師方面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決定學校教學質量的保障,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能力也必然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通過實地走訪與調查,筆者發現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現狀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村體育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足,職稱和年齡結構不合理;第二,農村體育教師學期計劃、課時計劃以及教學方案撰寫不及時,課前的備課不充分,部分教師“不鉆研、不挖掘”,甚至自身存在對農村體育教學“任務式”完成的情況,上課也并為針對農村學生特點與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實際情況科學安排教學、合理利用資源,導致上課效果極不理想;第三,部分體育教師撰寫的教學計劃缺乏科學性,存在形式主義大于實際運用的問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無章化,體育授課所遵循的教學標準缺乏執行的嚴格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積極性。第四,據研究表明,對于7—12歲的學生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為20—25分鐘,尤其農村學生活波好動,因此目前農村體育教師仍在大部分沿用的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效果上差強人意,且普遍讓農村學生感到體育課枯燥無味。
2.3家長方面
對于農村學生的家長而言,他們既是督促孩子體育鍛煉、樹立體育意識的關鍵人物,也是影響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依靠。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雖然讓農村地區快速發展,各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有許多家長認為,文化成績的優異,才是孩子脫貧致富的唯一翅膀,考上城市大學才是脫離農村“傳統”教育的唯一途徑,而自身的改變被忽略。他們認為體育在學校教育里是可有可無的,平時的農田家作等勞動可以替代,無需浪費時間等,這些錯誤的認知及體育觀念,使農村學生的家長陷于文化成績與升學之中,在孩子進行體育技能練習或課外體育運動時以影響學習為由限制孩子,阻礙學生體育素質的發展。同時,家長對體育的偏見會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觀念,也會影響家庭支出分配對其體育學習所需的經濟支持,這將直接決定農村學生體育良性發展的支撐條件。
2.4學生方面
農村地區的學生普遍喜歡體育活動,對體育技能的習得也有較高的興趣與熱情。但學生礙于升學壓力以及其他科目作業的繁重,間接減少了他們進行體育運動的時間,也有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為了“前途”沉迷學習,對其他活動排斥在外,對參與體育鍛煉甚至培養體育特長技能抱有抵觸情況。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許多農村學校的學生對于“體育生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句話銘記在心,對于體育學習的態度以偏概全,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多數由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及個人魅力所決定,缺乏自主學習性與主觀能動性,大大阻礙了農村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對策
3.1抓住新農村建設機遇,改善學校體育基本條件
充分利用新農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契機,利用新農村建設過程有關土地規范的政策,擴充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根據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拓展資金渠道多元化湊集學校體育的發展資金,并通過新農村建設的廣發宣傳,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為體育設施器材的改善加快速度。挖掘體育教師的潛能,合理開發與利用體育資源,因地制宜、自制研發,為學校開展體育教學與課外運動提供基礎保障,也為農村學校體育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可持續動力。
3.2建立政府、學校、地方企業三方合作機制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的繁榮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作為領頭羊將體育引入議事議程,召開專門會議,制定體育開展特定計劃,為學校體育發展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努力借鑒城市學校的先進經驗,引進現代化手段,建立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將體育優秀課件和精品課程提供給農村體育教師作為參考,并較強學習溝通;學校嚴格按照政府政策自上而下對學校體育實施科學管理,將政策執行到位,并落實到實處,根據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判定,完善體育專業教師的分配工作,建立師資分配體制等;地方企業則可作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經費的投資方,設立專項基金,服務于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學校、政府、企業三方合作、各司其職,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推波助瀾。
3.3加強教育部門的監管工作
農村教育監管部門,首先要落實學校體育器材的購買發放、場地設施的及時檢修與檢測,為農村學校體育教學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應加強對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監管,督促學校制定工作制度與獎懲準則,監管體育教師教學前的備課、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的撰寫、課后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杜絕體育教師在體育授課中的形式主義與任務式主義,通過教育宣傳與監管手段,有效提高農村體育教師工作的責任心與積極性,促使農村體育教師良好習慣的養成。
3.4加強師資培訓,積極擴充農村學校體育人力資源
要促進農村學校體育發展,體育師資力量必須置于首要位置。政府與學校都要極力杜絕農村體育教師編制被擠壓現象的出現,在教師入職前或入職后,針對農村體育教學情況展開更優的教學培訓,定期或不定期舉行體育教師體育技能知識、體育管理知識、體育指導知識等學習活動,促進各層次農村體育教師之間經驗交流與溝通協作,并建立教師培訓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推動農村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與效果的改善。應利用各種有效手段,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的待遇,建立明確的獎懲機制,吸引更多的體育專業人才下鄉教學,并通過邀請退休體育教師對在職體育教師進行實時指導等途徑,加強對體育人才的綜合利用,積極開發與拓展學校體育的人力資源。
3.5結合農村學校地區實際情況引入傳統民俗體育
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當地的民俗傳統體育是反映本區域歷史文化特點的體育活動,是至今仍活在民間鄉土的“活態人文遺產”。引入傳統民俗體育既能豐富農村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又對民族傳統文化起到傳承作用。這是解決農村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方法,也是發揮農村學校體育獨特價值的體現,更是推動農村學校體育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4結語
強身健體是人們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地區生活改善、人們進行新農村建設首當其沖的條件。體育是德育、智育的基礎,體育學科擁有無法替代的價值,體育教學更具備其他學科所沒有的教育功能。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機遇,從教學硬件到教學軟件,從體育意識到工作實踐,全方面改善農村學校體育的不足,以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為主要抓手,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加快我國社會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通訊作者:曹小芬
參考文獻
[1]譚鏡江,李斌,江炎.湖南民族自治縣農村中學體育與鄉鎮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2017(03):86-87+91.
[2]費曉璐.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發展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北省漢川市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9(01):73-77.
[3]李德海.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前后小學體育發展狀況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S2).
[4]朱杰,程暉,王振杰,王曉霞.全球化語境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SWOT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73-76.
[5]解連訪.普通高中音樂特長班的管理初探[J].林區教學.2012(03):115-117.
[6]韋志強,張復新.教育: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J].高教論壇.2006(01):171-173+5.
[7]彭丹.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7(03).
[8]張麗青.陜北秧歌學校教育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2(10).
[9]聶曉梅,曲永鵬.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5(10):156.
[10]盧錦珍.試論農村成人教育中的閑暇教育[J].成人教育.2004(03):16-18.
[11]譚旭利.湖南省農村體育發展中民俗體育的開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12).
[12]鄭海梅.農村學校服務新農村體育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S2).
[13]趙戀.河北省體育特崗教師工作情況的現狀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09).
[14]孫振.商丘市中小學體育現狀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02).
[15]高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唐山市農村籃球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11).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唐蕊莎(1988.01-),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湖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通訊作者:曹小芬(1982.04-),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