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瓊
◆摘? 要:21世紀以來,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愈發緊密競爭也愈發激烈。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往往取決于科技發展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勞動者素質高低的競爭。為此,我國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實行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創新人才。然而,受“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許多學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學率課業負擔過重,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滿堂灌”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廣泛推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的。本文以建構主義的觀點為主要指導思想,對當今中學政治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筆者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建構主義;知識觀;教學觀
一、建構主義基本概念
受工業革命影響,行為主義思潮盛行,認為知識是外在環境對學習者的不斷刺激所掌握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效率的勞動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對勞動者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為主義的弊端日益凸顯,建構主義應運而生。關于建構主義有以下著名觀點:順應同化論,皮亞杰認為建構主義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和提高;個體能動論,思騰伯格和卡茨等讓人強調個體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文化背景論,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筆者認為,建構主義是學習者結合自身體驗對動態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其中,學習者是知識的建構者;知識具有動態性,學習者現在所學習的知識在將來有可能被推翻。基于以上觀點要求教師需做學生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
二、現今中學政治課存在的問題
教師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以知識傳授為主,忽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德育的重要任務,是一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學科。在政治課堂中,通過對經濟、法制、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對社會主義的歸屬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己之力的偉大理想。由于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豐富的情感教育色彩。由于升學壓力的影響下,“以教材為媒體,以教學為中介,以育人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部分教師忽視中學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的特點,過分注重思想政治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心靈成長,情感養成的教育。將政治課變成“講條條,背條條”的知識課。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提高學生在短時間所接受的知識容量,但學生對于祖國發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卻沒有得到有效培養,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嚴重影響思想政治課的聲譽。一方面學生以至于日后從事工作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目標,極易產生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狀態;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而過程中由于過分注重知識目標而沒有把能力目標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使得課程乏味,在“新高考”背景下受到“冷落”。
(二)以教材知識為主,忽略生活體驗
生活是思想政治課的起點和歸宿,教材知識是在總結前人在生活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加以篩選整合的產物。因此中學思想政治課必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加以應用,并在應用過程中總結自己的生活體驗,是一個理論指導生活,生活形成理論的螺旋上升過程。政治課程概念、原理多,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闡述清楚,以幫助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而在當前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或為了便于教學,只是進行枯燥地理論說教而沒有將知識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聯系起來;或只是將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聯系。由于教師跟學生在年齡、經歷之間的差異,對生活的見解存在很大差異,教學可能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學生日后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錯誤的指導。教師部分觀點使得學生難以信服,從而對政治學科喪失興趣。雖然教改活動深入開展,廣大政治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努力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教學形式雖發生變化,創新,仍沒有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開展教學。
學生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以接受知識為主,質疑能力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不好,常常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不會學習。他提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但受中國傳統文化及教師授課方式的影響,學生更加樂意做學習的接收者而不是知識的質疑者和發現者。教師成為課堂的主人,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一味地接受,而不將自身所處時代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些書本上的知識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正確的,并不是放在四海皆準,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質疑能力,而正是現代中學生極度缺乏的。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中國以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推動者和建設者,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志之一是成為創新型國家,而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是推動學習者進一步探究和學習,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學思政課是一門具有思辨性質的學科,需要學生不斷思考和辨析,對一般事物進行比較、歸納和分類,在日后遇到具體事情能夠以自主的態度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思政學科的重要任務。
(二)以細微知識點學習為主,知識整合能力弱
雖然高中思想政治課本有自身清晰的邏輯和嚴密的結構,但就高中生而言,由于他們認知能力尚不完善,對知識掌握和理解較弱。加之考試壓力的重擔下,學生側重于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不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為知識網,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系構架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短期中,可能學生并不能看出差別。但隨著學生學習掌握的知識越多,學習任務加重,由于沒有宏觀視野,缺乏知識之間聯系的認知,極易出現知識的遺忘和記憶混亂的現象。這也就是許多學生中存在的概念區分模糊、記得知識點卻不懂得如何使用等問題的原因所在。為此,盲目搞題海戰術,舍棄教材,抱著名目繁多的復習資料進行無休止的訓練和死記硬背。并沒有發揮作業的價值,又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
三、對中學思政課堂啟示
在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誨:“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都強調了思政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建構主義理論中,我們了解到中學的政治課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將實踐與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同時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往正確的方向邁進。基于一觀點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傳遞而被學生掌握的,而是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理解,強調的是學生在社會文化互動中發揮主動性掌握知識的過程。要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由于學生在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生活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千差萬別,因此只有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性格特點才能進行針對性引導,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學生補短和完善知識結構。了解學生可以通過課后談話、政治認知結構測試等多種渠道進行,將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量化,找到區別再進行對癥下藥。以集體授課為主,課下個體引導為輔,不僅能夠增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其次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及思想政治學科的魅力,能極大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
環境是人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使人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思想政治學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重要課程,同時這也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滿堂灌”已不再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任。而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維護者,教學方法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法。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創造教學情景,增加教學效果。比如帶領學生參加地方圖書館,在這過程中教師結合中國歷史加以講解中國所處時代的遭遇,使得學生自己根據所見所聞對相關知識進行加工整理。既滿足了教師的知識講授任務,又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認同感。此外組織學生戶外辯論活動,在空氣良好的環境中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愉悅心情。即是知識探討的過程也是班級建設活動的過程,還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改變學生對教師一些偏執的看法,使學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三)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知識的動態性和相對性,學生學習的建構過程不再是課堂中傳遞客觀現成的知識,這對中學政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任務更多地從傳授到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情景教學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感受知識,結合自身背景知識構建出新的認識;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自己對學習的責任感;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將原有知識體系綜合起來解決問題。此外建構主義提出的認知學徒制、拋錨式教學方法、隨機教學法等都克服了傳統教學只注重講授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以應用和改良,使其既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也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
(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建構主義看來,知識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創造的。書本上的知識是對現實較為可靠的假設卻并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說即使是書本上的知識也有可能在未來被推翻。此外學生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沒有實踐是不可取的,教師在共同活動中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引導學生將原有知識聯系起來構建新的知識,并在事件中不斷檢驗完善知識。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勞動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知識會不斷更迭,但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會不斷加強。這是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中學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建構主義理論在中學政治教學中運用逐漸廣泛,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教師對本學科的理解,絕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傳授,更是將理論和真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所接受;另一方面,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引導教師創新發展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涯奠定良好的的基礎。因此,廣大教師需利用好建構主義這一理論,不斷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水平,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學科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澤建.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低效現象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09):156-158.
[2]蘇伯英.建構主義理論在小提琴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北方音樂,2019,39(24):246-247.
[3]閆曉梅.中學思想政治課存在問題與對策——以廈門市四所中學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0(06):36-40.
[4]王平,劉竹琴.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其對物理教學的啟示[J].科技風,2018(27):245.
[5]曹國梅.建構主義理論對數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5):20-21.
[6]徐曉鵬.建構主義視角下合作化研討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及影響因素[J].經濟師,2020(12):205-206.
[7]鄭惠玲.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1):26-27.
[8]周玉員.中學教學視域下的建構主義新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233-234.
[9]李曉榮.新時代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9(09):73-74.
[10]溫長雨晴.淺析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21(0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