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春嬌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面對這場斗爭,無數的醫生、護士沖鋒在前,不論生死,主動請纓,到最危險、最辛苦的前線。后方的建設者也義無反顧,用勇氣和智慧堅守在防控疫情一線。而作為教師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保證學生們的教學質量,如何把“停課不停學”落實到位,是我們思考和實踐的關鍵點。
1 背景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1]。同時也提出了實施的建議,讓美術老師在使用新工具輔助教學方面能夠進步改革實踐。
信息時代的到來引起了教育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信息和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面對現在疫情期間學生不能像以往一樣通過教室、黑板和教師單一的講解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信息時代的教學環境已經轉變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環境,導致教學資源、學習方法的更新,這都是新媒體時代引領下的結果。我國最早提出微課這一概念的胡鐵生認為,微課“是由多種資源有機構成,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和呈現方式并基于網絡運行、不受時空限制的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網絡課程資源”[2]。
2 問題
采用線上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有很多的優勢,“微課”形式的美術線上教學能夠保證時效性,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推進課堂,也符合在家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但在逐步實施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2.1 課程內容的甄選
美術課程涉及的范圍很廣,有兒童畫、陶藝、剪紙、版畫、國畫、手工等多種類。在復習課的線上學習階段,如何選擇授課內容是關鍵的一步。學校對課程內容的設計是以傳統文化與創新為主題,要結合當前的疫情進行設計。
2.2 課程形式的設計
通過網上教學等多種形式,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引導學生進行美育活動,使學生保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所以課程的形式要突出趣味性和活潑性,課堂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實踐。
2.3 課程視頻的呈現
微課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小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時間較短,要將教學中所講授的課程濃縮在5-10分鐘的視頻資源中,課程視頻在錄制時是采用哪種形式?PPT內容怎樣才能更加吸引學生?視頻采用哪種呈現的手法?這些問題都在微課的完成過程中凸顯出來。
3 問題解決
3.1 課程內容明確,具有針對性
微課視頻的內容直接,教學設計明了,一個微課圍繞一個主題,更具有針對性。以我本次錄制的微課內容為例:結合本次疫情,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加強防范意識,設計了“戴口罩”一課,將美術與創意手工結合,在內容的選擇上把握住學習者的需要,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
3.2 課程形式新穎,具有生動性
美術的微課課程如何活潑起來呢?在我這次的“戴口罩”一課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設計:
3.2.1 生動的講解
生動活潑的講解不僅為了激發興趣、吸引注意力,更主要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維參與。在課程錄音時,我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更加活潑、輕快。在出鏡的視頻錄制時,表情和動作的拿捏更為重要,表情要始終保持微笑,動作不宜過多,語言要簡短精煉,這樣更能保證學生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在設計問題時,多選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如我們小學生要如何從自身出發,來為抗擊疫情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呢?這樣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讓課堂更有情境感,讓學生對美術微課更感興趣。
3.2.2 多樣的材料
美術課程采用多種材料的運用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并能有效的豐富作品的效果和呈現。“戴口罩”一課,作為創意美術課,我分別采用了水彩筆繪畫主體形象,刮畫紙畫出背景,再用子母扣連接制作出可以活動的口罩,充分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在提出制作要求時,我還讓學生運用身邊的廢舊材料,來進行組合制作,制作出“立體防病毒”口罩。這樣更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培養動手能力。
3.3 視頻呈現方式,具有靈活性
微課視頻內容表現手法有很多種,我在“戴口罩”一課中,分別采用了文字、圖片,音樂,動畫和教師示范視頻等多種形式共同刺激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我在制作“戴口罩”一課時,PPT內容圖文并茂,同時避免滿屏鋪字。字體重點突出部分標紅,少量文字呈現。在講解過程中應采用啟發式,問答式講解,避免直接讀文字。微課視頻的時長保證在10分鐘以內,否則會引起學生的疲勞,這也是有效提高美術效果的一個方面。
4 反思討論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提高對微課的認識,提高對微課認識的標準和要求,同時要了解其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使微課融會貫通的運用到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作為微課的核心和靈魂,要通過不斷的完善和調整,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的課程,才能使課程更加高質量。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導致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急速更新,而且不同的軟件都有不同的優點和長處,這就需要老師們對輔助教學的新技術不斷的嘗試和學習,以便更好的幫助線上微課美術教學。
參考文獻:
[1] 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