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華 黃雨暄 熊蕾
摘 要:盡管國家出臺文件,明確規定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但幼小銜接補習仍屢禁不止。本文通過問卷、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調查了湖州地區幼小銜接補習現狀,剖析了幼小銜接補習火爆的原因,提出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幼兒園-小學”雙向銜接的初步構想。
關鍵詞:幼小銜接 補習 現狀 對策
1 調研背景
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嚴禁社會培訓機構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1]。然而基于多種因素,幼兒家長對幼升小的憂慮情緒依舊不減,為孩子報名幼小銜接補習的熱情仍然高漲。各地以各種形式違規開設的提前教授小學內容的補習班更是屢禁不止。2019年發布的《中國幼小銜接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幼小銜接市場規模已接近500億元,全國幼小銜接班報讀率達35.4%,預計2022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元。[2]這種超前學習的非專業的幼小銜接補習不僅嚴重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也為幼兒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還影響了幼兒園、小學的正常教學計劃和安排,更助長了社會攀比的風氣,形成教育“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
2 調研目的
筆者希望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湖州地區幼小銜接補習現狀,剖析現階段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期為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幼兒園-小學”雙向銜接的一體化幼小銜接教育模式提出具體建議,幫助完善幼小銜接教育體系。
3 調研方法
3.1 調研對象
筆者選取湖州地區幼兒園和小學教師10人、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家長175人,分別運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了解幼小銜接補習現狀,并實地考察教育機構5個。
3.2 調研過程
筆者利用“問卷星”軟件共發放自編問卷21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1.9%。其中有效問卷175份,有效率90.7%。筆者通過“問卷星”自動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同時,筆者還訪談了幼兒園的中大班教師6名,小學低年級教師4名,對5個教育機構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訪談內容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4 調研結果與分析
4.1 幼小銜接補習現狀
本研究通過自編問卷、訪談和實地考察,調查湖州地區175名幼兒園、小學家長和10名幼兒園、小學教師,了解了幼兒參加幼小銜接補習培訓的人數,參加培訓的時間、頻率與時長、學習內容,幼小銜接補習班的課程設置與師資力量等情況。
4.1.1 幼小銜接補習參與率高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筆者了解到在175名家長中,有59.43%的家長有意愿為孩子報名幼小銜接班,在這些有意愿報名幼小銜接班的家長中,有高達64.4%的家長已經為孩子報名了幼小銜接補習班。另外,在筆者訪談的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中,共有8人表示班上有超過80%的學生參加或曾參加過幼小銜接補習班。
4.1.2 幼小銜接補習重知識輕習慣
在給孩子報名幼小銜接補習培訓的家長中,僅有14.1%的家長給孩子報的銜接班中涵蓋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方面的銜接,而其余85.9%的家長給孩子報的都是知識性的幼小銜接培訓。在知識性的幼小銜接培訓中,又以拼音識字班、閱讀寫作班、奧數算術班、外語培訓班最為火爆。為孩子報名拼音識字補習班的家長最多,占報名知識性補習班的家長的76.7%,閱讀寫作班、奧數算術班、外語培訓班分別占29.1%、36.0%和18.6%。據筆者訪談的小學老師說,目前在一所所在學區較好的小學里,一年級80%的孩子在入學前都已經學習過拼音和簡單的漢字,但提前進行過習慣銜接培訓的孩子卻很少。總體來說,現階段的幼小銜接補習呈現重知識銜接、輕習慣銜接的趨勢。
4.1.3 幼小銜接補習時間長花費大
目前幼小銜接補習最集中的時間段是周末和節假日。在參加幼小銜接補習的幼兒中,有63.2%的幼兒要在周末參加補習,37.9%的幼兒在節假日也要參加補習。另外,還有20.7%的幼兒要在幼兒園放學后趕去補習,甚至還有11.5%的幼兒在家長的安排下放棄幼兒園的學業,在幼兒園上學時間參與補習。63.8%的幼兒一周平均要參加幼小銜接補習1-2次,還有15%的幼兒一周要參與補習3-4次,更有21.3%的幼兒每周要參與5-6次,甚至每天參與幼小銜接補習培訓。其中只有25%的幼兒每次補習的時間在一小時以下,45.2%的幼兒每次補習的時間達到了1-2小時,有10.7%的幼兒每次補習的時間達到了2-3小時甚至3小時以上,還有19.0%的幼兒參與了幼小銜接全托補習。
而在為孩子報名幼小銜接補習班的花費上,36.6%的家長表示花費少于2500元,34.1%的家長花費了2500-5000元,18.3%的家長花費在5000-10000元左右,甚至還有11%的家長花費超過了1萬元,超過一半的家長表示孩子幼小銜接補習培訓花費對家庭經濟造成了負擔。因此,幼小銜接補習不僅占用了幼兒大量的課內外時間,也對家庭經濟造成了負擔。
4.1.4 幼小銜接補習機構專業性堪憂
僅有44.8%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參與的幼小銜接補習機構很專業,其余55.2%的家長表示盡管自己為孩子報名了幼小銜接補習培訓,但現在的幼小銜接補習機構的專業性一般,甚至有教錯的情況出現。而根據筆者對教師的訪談,在四位小學老師中,有三位小學老師表示,每一屆自己帶的班里都會遇到在培訓機構里學習了錯誤知識的幼兒,而糾正錯誤的認知遠比初教學要困難許多。另外,筆者也實地考察了5所教育機構,發現教育機構中有教師資格證的全職教師只占機構教師的70%左右,還有30%的兼職教師并沒有教師資格證,往往是在讀的大學生。教育機構不僅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堪憂,課程設置也缺乏科學性。大多數教育機構一節課的時長是45分鐘,甚至超過了小學里一節課的時長,且往往是密集的知識性教學,缺少了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游戲與活動。
4.2 原因分析
教育部多次強調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拼音、算術等小學內容,但幼小銜接補習班依舊屢禁不止,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筆者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出發,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幼小銜接補習現狀進行原因分析。
4.2.1 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缺乏雙向銜接
問卷結果顯示,63.4%的家長都十分擔憂孩子能否適應小學的新生活。家長們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幼兒園階段的課程主要可分為語言、健康、藝術、科學和社會五大領域,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小學則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并在難度上有所提升。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存在較大差異,然而兩者之間卻缺乏有效的雙向銜接。問卷顯示,25.1%的家長認為幼兒園組織的幼小銜接活動是有效的,僅有8.6%的家長認為小學組織的活動有效。長久以來,幼兒園擔當著幼小銜接的主動方,舉辦幼升小家長會和參觀小學等活動,小學方面雖然也組織新生家長會等活動,但是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卻較少向幼兒園銜接。[3]以拼音學習為例,幼兒園明文規定不得教授拼音漢字等內容,但小學剛入學就是拼音的學習,且時間緊任務重,這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當差異客觀存在,學校方面又不能提供有效銜接時,家長們就只能尋求校外機構的幫助。[4]
4.2.2 家庭教育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本研究調查的175名家長中,有64.4% 家長在幼小銜接上花費金錢,29.3%的家長在幼小銜接上的支出為5000元以上。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家長們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轉變,越來越關注孩子的成績,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位幼兒園教師表示,有些家長也是受別人的影響,別人報班自己不報,會擔心孩子跟不上小學的進度。
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很多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也產生了偏差,錯誤地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讓幼兒學習拼音、算術等小學知識。家庭教育中重知識學習而輕能力培養成為較普遍的現象。54.3%的家長表示,為孩子報名幼小銜接補習班的原因是怕孩子跟不上小學的進度,想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家庭教育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家長們的焦慮情緒日益加重,成為了幼小銜接補習如此熱門的原因之一。
4.2.3 政府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雖然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但筆者在實地走訪過程中仍發現許多培訓機構打著培養幼兒興趣愛好的幌子,教授算術、拼音等小學內容,時間和模式也類似小學課堂,并不能與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部分機構甚至不要求應聘者有教師資格證,在辦學環境上也存在一定隱患。教育部門也多次展開幼兒園去小學化專項整治活動,但本次問卷調查中仍有18.9%家長表示幼兒園開設過拼音、漢字、珠算等特長班。
幼小銜接班的火爆和幼兒園的小學化,使“零起點”不再是真正的零起點,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平衡也隨之被打破。這些情況都反映了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規定并沒有完全落實,政府監管力度還有待加強,這也是導致幼小銜接補習現狀的重要原因。
4.3 對策建議
幼小銜接補習現狀中仍存有一些問題亟待整治,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幼兒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水平,還易對兒童終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筆者通過分析幼小銜接補習問題產生的原因,對幼小銜接補習火爆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4.3.1 守住學校主陣地,實現“幼兒園-小學”雙向銜接
幼兒在幼小銜接時期身心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其核心主要體現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的變化。[5]在這一過程中,對幼兒要求過高會走進“小學化”的誤區,而要求過低則會影響幼小銜接的效果。另外,幼小銜接不能僅僅是幼兒園到小學的單向銜接,而應“幼兒園-小學”雙向奔赴的過程。幼兒園和小學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中都應積極調整教學內容,改變重知識輕習慣的銜接模式,以人為本,設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游戲式、階梯式任務,保障幼兒在幼小銜接時期健康地成長發展。
4.3.2 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家庭-學校”教育合力
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兒童,其學習和社會適應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部分監護人的教育觀念還比較傳統,他們認為幼兒階段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不需要家長太多的關注和參與。其實幼小銜接教育離不開家長主動與學校的溝通合作。家庭對幼兒身心的關注是使幼兒在銜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得以被及時發現的重要因素。在和學校的積極溝通和配合下,最終形成“家庭-學校”教育合力,使幼兒在銜接過程中的健康成長得到更好的保障,提高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性。
4.3.3 完善地方教育監管,構建三位一體育人格局
針對目前幼小銜接補習問題,地方教育部門不僅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出臺更加明確的懲戒法規以提高違規成本,還需要及時改善幼小銜接的教學內容編排,可以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導下進行幼小銜接地方課程開發與推廣,和家庭、學校一起,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Z].(2018-07-05)[2021-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807/t20180713_342997.html.
[2] 艾瑞咨詢,卓越巧問教育,亞洲幼教年會.中國幼小銜接行業白皮書[Z].(2019-10-25)[2021-06-11].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910/3460.shtml.
[3] 劉曉東.中國小學教育亟待戰略轉型——兼論“幼小銜接”應向“小幼銜接”翻轉[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3):1-7.
[4] 呂娟.“幼小銜接”的現實矛盾、深層原因及應對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26):5-6.
[5] 王燕.幼小銜接教育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34-35.
作者簡介:
陳楨華:(2000.07—),女,漢族,浙江嘉興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初等教育。
黃雨暄:(2000.03—),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熊 蕾:(2000.04—),女,漢族,浙江湖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