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內的歷史教育問題也在得到不斷地重視和完善。但在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廣大農村地區,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師仍存在著教師留守率低、專業素質不高、教學資源有限和教師職業態度不端正等現象,嚴重的影響著鄉村地區的歷史學科教育
關鍵詞:鄉村;歷史教學;教師
中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起,城市的改造和建設在不斷地完善和優化,城市經濟的發展隨之帶來的是城市人口的上漲,城市中需要高質量的教育訴求也隨之得到完善。相對比之下,在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廣大農村地區,教育的質量陷入讓人堪憂的局面。隨著近幾年的高考模式改革,歷史教育在城市之中得到一定的重視,而農村地區無論是歷史課程本身還是教師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 、鄉村教師留守率低
鄉村教師能夠長期駐守鄉村的人數很少,在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地區,能夠回到農村進行教書的教書大多數為本身就是農村出身的農村孩子或者通過特崗教師考試的教師們。出身于農村而回鄉建設的教師往往能能夠長期的駐扎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而非農村出身而通過特崗教師考試的教師們,往往將特崗教師作為“中轉站”,在完成三年服務期后,大多數的教師都會選擇離開農村。盡管服務期滿三年后有著正式的編制,但在農村地區,物質資源匱乏,能夠提供的娛樂設施和消費項目相對于城市遠遠落后,農村對于應屆畢業的學生來說,吸引力遠遠低于城市,而住房還有婚姻問題也同樣成為鄉村年輕教師考慮的因素,即使現在在鄉村駐扎,等下一代成長起來,教師們也會考慮其子女的成長環境從而選擇離開農村。農村的低消費力、匱乏的物質資源和下一代相對較差的教育環境成為了鄉村教師留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鄉村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往往決定著學生對于課程的喜愛與否。現今的鄉村教師往往分為有著長期教學經驗的教師和剛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大多數的老教師的教學觀念已成定勢,頑固守舊,不愿改進,在遠離城市的農村中學中,即使進行了課改,想要有很大的改觀也極為困難。根據筆者的實習經歷和他人的研究報告,農村地區學校的年輕教師會出現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歷史教師往往出現兼帶或者轉帶現象。從高園園對于安康白河縣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情況調查來看,該縣7所初中共有歷史教師21人,但僅僅只有4人是歷史專業出身,其他都是兼帶歷史課或者轉帶歷史課,其中音樂,體育,美術,物理各科教師占據了很大的比例。【1】非本專業的“歷史教師”其基本的歷史專業素養本身就有所缺乏,甚至基本的歷史史實都有一定的錯誤,在教學過程中,死記硬背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也頻繁出現。而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也在于農村之中的落后思想,歷史學科往往被稱為“副科”,學生的家長不重視,學校領導也不重視,導致了學生也對于歷史課不夠重視,加之中考歷史為開卷考試,學生們往往認為翻翻書本就能完成。這一系列錯誤的認識造成了現今歷史課程的低下地位,而歷史課程的低下地位也成為了被學校所犧牲的科目。
三、鄉村教學資源有限
歷史課程作為社會人文課程,所講授的內容不止于書本的內容,而人文資源的展示又往往依賴于多媒體的傳播,鄉村本身的經濟發展限制著學校本身的硬件設施,學生學習的內容往往局限于書本。教師想要播放的影音史料或者擴充內容也因為學校沒有電腦或者多媒體設施而無法展開。其次,現今的歷史課程更加注重于將歷史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融合,為豐富學生的歷史生活和加強學生的歷史素養,城市內的學校往往會通過課外研學活動,對歷史古跡或者博物館進行參觀,給學生直觀的歷史體驗,加深歷史印象,深刻體驗家國情懷。但是遠離城市的農村地區就缺少這樣的體驗活動,只能依賴于農村本身固有的鄉土資源,城市與農村的孩子從情感體驗上就有著明顯的差距。
四、鄉村歷史教師的職業態度問題
農村中學的教師本身較少,加之教師管理不夠嚴謹,根據高園園的實習觀察,在這些農村中學,大多數歷史教師在上完課后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生活安逸,沒有上進心。【1】加之歷史作業較少,教師往往將幾天的作業一同批改且很少判斷學生作業的正誤。隨著時間推移,剛進入教師崗位的熱情逐漸被時間和操勞磨平,教師的工作態度也發生著變化,工作上疲倦和怠惰的情感日益加深,積極性大大降低。沒有激情的教師加之上課硬件的缺失,使得本身應該充滿趣味性的歷史課程變得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失去了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從上述的四個問題來看,中國鄉村歷史教學和教師仍存在著社會資源分配差、教師的職業態度和發展動力欠缺、鄉村認可度低等困境。除開學生和家長對于歷史課程的偏見問題,中國鄉村的教育建設更應該受到資源的傾斜并想著如何留住鄉村教師,單一的提升鄉村教師的工資和加強鄉村教師的道德責任教育遠不如加強鄉村地區的基礎建設,在建立有效的鄉村教師激勵機制來激發鄉村教師工作動力的同時,還要切實解決教師的實際生存難題,并對各部門的執行工作進行監管。【2】
鄉村的基礎建設不應該只限于基礎的水電和房屋,更應該做到的是完善娛樂體系從而滿足教師的基本消費需求,建設成現代化的鄉村,一味的提升教師工資無法解決的是教師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要,有錢卻沒有地方消費才是關鍵點,留住人首先要留住心,讓教師的生活也要充滿樂趣,而不是成為缺少精神休息的工作“工廠”。
其次要完善校內基本的硬件設施,硬件設施的完善是提高學生上課興趣和教師講課效率、效果的重要內容。通過網絡和多媒體更能發揮出歷史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的一面,展現出歷史的趣味性,同時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擴大學生的歷史視野,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再次要完善教育體系,基本的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一定要建設完備,這不僅僅能夠提供相應的教學崗位,解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多的是為了保障通過特崗教師考試的年輕教師的子女教育問題。子女后代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保障教師和家屬在地域位置上的聯結,孩子不用離開教師家長遠走求學,將年輕教師真正能夠融入這片土地,讓教師在鄉村之上產生真正的鄉土情結,感情所賦予的責任遠遠比金錢或者權勢壓迫所賦予的責任要強烈得多。
參考文獻:
[1]高園園.陜西省白河縣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與對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陳艷.鄉村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2020(07):150-151.
作者簡介:祖志遠(199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學生,教育碩士,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學科教學(歷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