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無論是面對的學生還是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角色需要與時俱進,重新思考和定位。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角色的研究,旨在說明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特點來改變固化思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媒體;師生學習共同體;Z世代學生
【作者簡介】劉紅輝,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新媒體個性化突出,受眾選擇性增多,表現形式多樣,信息發布實時。數字化和互動性使新媒體的根本特征。新媒體包括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和互聯網新媒體。新媒體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改變著各行各業。大學英語課堂也不例外。各種新媒體中,有關英語的各種免費在線課程、教學短視頻、慕課、博客、公開課等,學生隨手可得。對于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大學生而言,大學英語課堂似乎不再是提高英語水平、獲取文化背景知識的主要途徑。這種局面對大學英語教師而言是極大的挑戰,降低了大學英語教師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大學英語課堂似乎難以吸引00后學生的興趣。“這種角色混亂帶來的尷尬,會使教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無力和迷失”,從而大大削弱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的存在價值和角色定位似乎變得模糊不清”。
一、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定位忽視了學生的時代特征
新媒體時代,大學英語教師不斷學習并嘗試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或以學生為主導,或利用翻轉課堂,或采用產出導向法、任務驅動法等。然而,當前大學教師面對的學生是出生于2000年后的Gen Z世代學生。Z世代學生出生和成長于互聯網、新媒體盛行的時代,是當之無愧的社交媒體土著。他們身上有著明顯異于之前幾代學生的特征。他們擅長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解決問題,也熱衷于網絡社交聊天。比起語言表達,他們更傾向用各種表情包來表達情感或情緒。對于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普遍感到陌生,甚至排斥和回避。表現在學習方面的特征是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文字表達能力較弱,但獲取信息能力強。Z世代學生習慣通過各種輕松搞笑簡短的視頻媒體獲取信息和知識,對于書面文字要比以前幾代學生陌生。與以前的學生不同,較長時間的書面文字閱讀會讓Z世代學生有挫敗感,也很難讓他們保持持續的注意力。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英語教師難以平衡知識傳授者與學生能力培養者的角色
隨著高校不斷壓縮大學英語課程的學分,大學英語課時大大變短,但教學內容并沒有減少。與教材配套的各種線上線下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了絕佳的自學條件和平臺。理想狀態是學生自覺利用各種資源在課前充分學習教材,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手段檢測學習效果,發現問題,解答問題;同時設計一系列活動,為學生使用英語交流,提高交際能力創造語境。問題是,資源豐富了,學生卻沒有比以前學得更好,進步也沒有預想的那么明顯。產生問題的原因在于目前大學生課程較多,課外活動豐富,課余時間非常有限,能按時完成英語作業已經不容易,沒有太多時間在各種網絡平臺去自主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外無法按照教師預想的那樣完成語言知識的學習。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因為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沒有完成,教師往往不能按照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開展教學,不得不在課文講解和給學生自主討論之間糾結,在知識性講解和學生交際能力培養之間徘徊,這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傳統觀念認為,教師在課堂里扮演著控制者、管理者、評價者、促進者、資源提供者的角色。行為主義、人文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師的課堂角色有不同的定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教學就是通過一系列可能的強化事件來促進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課堂活動,為學習者創建學習路徑和成長軌道。人文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是啟發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教師是激勵者、啟發者 和促進者。 建構主義關注知識的生成,教師承擔著中介者的角色(組織、引導、指導、合作咨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時代變遷,科技日新月異,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目標的變化、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對大學英語教學環境、教學理念、授課方法、教師課堂角色甚至教學效果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的角色定位需因學生的特點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是多維立體的對話,因而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并且需要打破固定的角色模式,靈活地在多種角色間轉換。
三、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成為教學資源篩選者和分享者
新媒體時代,各種英語學習信息以圖片、電子報刊、電子書、博客、抖音、短視頻形式出現,層出不窮,學生對這些信息可謂唾手可得。在信息的海洋里,如何為學生挑選最實用、最地道、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學習資源,如何在課堂上恰當地使用這些資源是新媒體時代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通常圍繞一個話題或者一個知識點,有鋪天蓋地的講解信息資源課件,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課外有時間去一一看完,畢竟大學生時間有限。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興趣科學地選擇在課前于學習群里和課堂上進行分享,并進行一定解讀。
1. 英語語言環境的創造者。各種媒體模態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利用視頻和語音教學資料絕不是為了替代教師在英語語言輸入方面的作用。語言教學中,教師話語是語言知識的載體,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重要途徑。教師課堂話語具有教學功能、演示功能、互動功能、提問功能和反饋功能。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課堂語言輸入者的作用,把語言知識進行口頭再現。這種對學生進行語言聽力的輸入比單純讓學生看讀效果更好,提高了知識傳授效果。同時,教師應把握好度,控制好教師語言輸入量。語言環境的創造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應該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促進者和評價者。大學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擅長借助各種課文內容來延伸語境。除了教材上的知識,還應通過各種相關話題的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于教室外各種現實生活場景,或分享經驗,或解決問題,或發表觀點,或闡釋現象原因,或即興角色表演。延展語言知識的維度,立體地展現語言知識和了解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舞臺才能更好地調動Z世代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找到成就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加教師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2. 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對教學目標有清醒的認識。新媒體時代,傳統課堂中的詞匯用法和語法知識的講授不再是必需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索文章背后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和文化差異,引導學生展開高于語言層面的文本分析,熟悉了解文化差異,同時要增加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教師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和機制來開展教學和達成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慣用的有效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各種原因,這種合作學習在中國大學英語課堂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產生實效。教師需要切實根據各班學生特點,建立完善的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和評價機制。兼顧各類型學生,科學安排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提高交際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此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至關重要。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扮演英語自主學習方法的展示者。在教學的每個環節,從一個單元的熱身討論,到課文閱讀理解、結構分析、長難句理解、單詞短語的學習、寫作方法和相關思考話題的討論,逐一展示和踐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并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到達授人以漁的目的。
3. 學習共同體的共建者和參與者。當前提倡“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首先要求教師承認和接受學生是有個體特征的平等獨立的生命體。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應尊重個性特征,處理好“情”和“理”,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絕對權威的姿態與學生溝通。大學英語教師應把課堂看成一個師生學習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中,“教”和“學”雙向互動共進,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教師自身也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教師要保持“自向教育”,創新“他向教育”。
大學英語教師的“自向教育”涵蓋了對新媒體時代自我身份、自我提升和教學理念的再認知。“他向教育”包括對Z世代大學生心理特點的認知。大學英語教師要把課堂看作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探索、合作共建的平臺。為了達成這種“互利雙贏”的目的,教師應轉變為教學主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給學生授權,給學生空間、機會、激勵和協助。教師在導學導思導研導人過程中變得更出色,不僅教學相長,也可教研相益。
四、結語
不論依據何種教學理念,采用何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模式,課堂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推進。盡管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角色良性轉變已在逐步推進,但由于部分高校還迫于應試壓力和英語課程學時不斷壓縮的現實,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導致大學英語教師對自身角色定位不夠明確。同時不少英語教師思維固化,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不理想,未能在不同角色間靈活轉換,執著于個別角色。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教師吃力不討好,學生對英語學習棄之而后快,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大學英語教師要扮演好新媒體時代的課堂角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提升語言水平和教學能力,這樣才能在課堂里長袖善舞,與Z世代學生做到教學相長,“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周燕,張潔.外語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1):30-33.
[2]王林海.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角色轉變和現行角色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9-43.
[3]夏紀梅.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要素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8(3):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