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紅色教育在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紅色教育與課堂講授相結合、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等,旨在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工匠”。
【關鍵詞】紅色教育 職業院校 人才培養 大國工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04-03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職業院校學生是祖國未來的重要建設者,他們正處在人格和思想塑造的關鍵時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關乎個人未來的發展,也與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職業院校的學生除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不斷成長,更需要具備一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的責任意識。因此,教師要將紅色文化植入職校學生的培養過程,使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之鈣,從而培養出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工匠”。
一、紅色文化教育在職業院校中的作用
紅色文化教育是指利用影像資料、書籍、紀念碑、標志物等紅色教育資料,對受教育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職業院校中,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般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而且內容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紅色文化教育相比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更具體,它可以依據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紀念碑、標志物等載體,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游覽紀念館、觀看電影等形式讓學生直觀、深刻地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品質。相比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紅色文化教育富有更多創新的空間,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愛國意識。因此,做好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且極具意義的。紅色文化教育在職業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職業院校學生的三觀尚未完全健全,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有些學生存在個人主義的世界觀、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實用主義的價值觀。一些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過于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快樂,功利心強,并常常以是否對自己有用作為價值評判標準。這些不正確的三觀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可能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應。學校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還要重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讓學生學習革命先輩的“以天下為己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擺脫了物質匱乏的煩惱,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生活條件優越、物質資源豐富。然而這些優越的條件有可能使學生忘卻先輩們的艱苦奮斗歷程,他們往往會貪圖物質上的享受,同時在某些場合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這種現象與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悖。學生通過紅色教育,可以了解革命先輩的艱苦創業歷程,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體會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三)樹立家國意識
職業院校的學生給社會的第一印象是學業困難、學習能力不足,對家人缺少感恩精神,對家庭、社會缺乏責任感。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通過開展銘記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等活動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銘記紅色歷史,使之明白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追尋紅色足跡提升其對祖國、家鄉的熱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的活動培養其感恩精神。要讓新時代的青年把富有信仰、忠誠、追求、忘我內涵的紅色基因傳承好,學會做人、關心家人、熱愛家鄉,成長為報效國家的“大國工匠”,把個人夢、家庭夢融入中國夢之中。
二、職業院校中紅色文化教育的現狀
從教學角度來看,目前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因循守舊、照本宣科的狀況,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改變這一現象。將紅色資源中的英雄人物事跡、紀念館、紀念碑、標志物的展示與理論講解相結合,可以彌補理論教學的抽象性和單一性,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消化。從學生角度來看,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可以加強對黨的認識,加深對黨的崇高理想信念的理解,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進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從學校角度來看,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繼承紅色精神、爭做優秀青年,可以幫助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輸送技能與品質雙優的人才。
職業院校在把紅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課堂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解中沒有融入紅色文化,沒有將紅色資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結合起來。在紅色教育的教學形式方面,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大多采用播放紅色影片、口頭講解歷史事件的形式,教學形式單一且陳舊,重復性的內容講解不僅使教師感到懈怠,也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部分學校采用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的形式,然而由于教育基地單一,且未能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內在的思想及精神等原因,導致他們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僅僅浮于表面,并不能深刻體會紅色文化的內涵。
三、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紅色資源與課堂講授相結合
1.紅色資源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
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可以適當穿插革命歷史人物事跡,分享紅色電影、詩歌等紅色資源內容。通過具體的例子,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現實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解紅色資源內容過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對紅色資源內容進行剖析,引導學生體會紅色資源的深刻內涵。
2.紅色資源的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結合
紅色資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在傳承與發展中應不斷賦予其時代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學生對先輩們的英雄事跡感受不深,不能真切體會到先輩們的偉大精神。針對此現象,教師可以將紅色資源與現實中的感人事跡結合起來,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和感受。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了很多最美的“逆行者”,有專家學者、醫務人員、各級黨政干部、志愿者、外賣小哥、出租車司機等。他們在危機來臨之時,將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大家”舍棄“小家”,是時代最可愛的人。將紅色資源與現實事件結合講解,能夠讓紅色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教育價值,讓學生對紅色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心系天下的社會責任感。
(二)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紅色教育,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紅色文化教育資源。
1.充分挖掘紅色物質資源
紅色物質資源主要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實物,如革命舊址、遺跡、各種器具文物等。這些實物凝聚了革命先輩們的精神和心血。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具體的紅色物質資源,或者通過圖片、地圖等直觀展示方式,以及由聲、光、電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實物展覽,可以直觀地體會到歷史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利用紅色物質資源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紅色教育,能幫助他們找準人生坐標,堅定理想信念。
2.充分挖掘紅色精神資源
紅色精神資源主要指具有愛國、進步等意義的理念,如“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科學高峰”的“兩彈一星”精神。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淵源。課堂上,教師結合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跡來介紹這些紅色精神;校園內,學校設置宣傳欄、紅色文化墻等,展示這些英雄人物故事,讓學生領會英雄人物精神。在這些精神的熏陶下,學生將汲取榜樣力量,發揮自身的特長和優勢,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3.充分挖掘紅色信息資源
傳統的紅色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中有關革命傳統教育的材料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在信息化時代,校園紅色文化建設擁有了新內涵,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資源建設校園紅色文化教育平臺,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建設校園紅色網站,唱響紅色文化主旋律,是增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結合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推送與五四青年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節日有關的知識,宣傳與這些節日有關的英雄人物事跡和精神,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高效措施。此外,結合學校微信公眾號的推廣使用,將紅色網站的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從而提升網站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能夠使其逐步成為紅色教育的主陣地。
4.充分挖掘紅色基地資源
各市都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學校應積極挖掘、充分利用,進一步開展好紅色教育活動。比如梧州市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自治區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李濟深故居、梧州中山紀念堂、中共廣西特委舊址、梧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還我河山”碑等。這些教育基地都在梧州市區及附近,為學校經常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學校可以創新與拓展教學內容和形式,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與紅色基地合作教學。合作教學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局限于組織學生參觀游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可以與團建活動、學生活動、志愿活動結合起來,豐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形式。
(三)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
1.開展紅色課堂活動
為了使紅色課堂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紅色歷史、滋養家國情懷的主課堂,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歷史課等學習觀摩紅色系列紀錄片、書籍等。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匯報展示英雄人物事跡,或者通過角色扮演來重現某一經典歷史片段。讓學生不僅以觀眾的身份學習紅色文化知識,還可以親身體驗英雄人物的傳奇人生,體會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創業歷程。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更有助于學生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對紅色文化的感悟。
2.開展紅色故事活動
以紅色題材開展講故事活動或演講比賽,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領袖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等革命前輩事跡的了解。“紅色故事”演講活動的開展要進行層層選拔,使每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首先由每名學生在班級進行初賽,由教師和班級學生共同打分,選拔出優勝者參加學校組織的復賽,最后參加全校的決賽。在決賽環節面對全校師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演講,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將英雄人物的紅色精神融入校園活動,有利于激發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開展紅色歌曲活動
以“唱紅色歌曲,做時代新人”為主題,開展紅色經典歌曲合唱評比活動,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中國共產黨,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深情回顧黨的奮斗歷程,熱情謳歌祖國的輝煌成就。校園廣播站可以在課間播放紅色歌曲,如《歌唱祖國》《黃河大合唱》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體會紅色歌曲優美的旋律,感受紅色歌曲帶來的力量,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培養學生立志報國的愛國情懷。
4.開展紅色畫卷活動
以“紅色畫卷”為主題,開展紅色征文、書法、繪畫、攝影征集活動。針對職業院校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的情況,引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紅色素材,使用手機攝影功能進行拍攝,并開展作品評比活動。在校園道路兩旁或者教學樓大廳創建校園紅色文化墻,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課間觀摩學習,接受藝術的熏陶和紅色文化的感染,從而引導他們傳承革命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開展紅色足跡活動
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如李濟深故居、梧州中山紀念堂、中共廣西特委舊址、梧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還我河山”碑等,取得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單位的支持,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祭掃烈士陵墓、緬懷革命烈士、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去這些愛國教育基地做志愿者,向游客講解革命英雄事跡和革命故事,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紅色文化。
6.開展紅色誦讀活動
選取紅色詩篇、紅色語錄、經典篇目作為主題閱讀活動的主要內容,結合線上線下開展誦讀活動,并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發動師生開展評比活動,擴大參與度及影響力。通過紅色誦讀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總之,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結合職業院校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提出將紅色文化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之中,使職業院校的學生認清自己的“根”和“魂”,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傳承英雄精神,勇擔社會重任,成長為報效國家的“大國工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盧站橋.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夯實中職德育:以衡水科技工程學校為例[J].職業,2017(11).
[2]王愛敏.中職語文教學浸潤家國情懷的路徑探析[J].職業,2019(28).
[3]楊麗,丁彥波,劉立超.高職院校學生“三觀”問題與教育應對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31).
[4]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
[5]裴婷傳.承紅色基因? 厚植家國情懷[J].教育現代化,2017(12).
[6]史新豐.對當代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幾點思考[J].中學綜合,2016(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黨建研究專項課題“基于紅色文化進校園的中職生家國情懷培養研究”(編號:2020ZJY0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枝榮(1972— ),女,廣西昭平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和黨建工作。
(責編 秋 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