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珊珊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提高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是值得推廣的新趨勢。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280
為了使小學生的道德和法治課程順利進行,小學教師必須學會將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教學與小學生的真實生活相結合。教師有目的地進行教學,以使道德和法治的教學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過時。小學道德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課程的選擇。有些教師缺乏教學以及嚴格使用教科書,復制教科書內容的主動權,甚至有些教師直接閱讀教科書,導致過時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不符,大大降低了課堂活力。
(二)單一地教學方法。有些教師沒有看到小學生的真實情況,而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課堂教學方法過時且單一。
(三)教學氛圍不強。教學氛圍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許多教師沒有注意教學氛圍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課堂氣氛中缺乏民主會導致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環境中的枯燥和僵硬的氣氛。結果,小學生不愿參加課堂教學。道德和法治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一項個人行為,削弱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學生活動效率低下。盡管一些教師意識到學生表現的重要性,但是有效性卻很低。一些教師盲目地進行合作研究,并且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已經完全改變。這種協作方法導致學生無法在每個步驟上獨立發展。
(五)課堂互動不足。課堂是思考活動的一個領域,思考的張力反映在課堂的互動中。但是,在課堂教學的小學道德和法治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僅反映在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應中。學生和學科學習之間嚴重缺乏互動。
(六)實踐活動模糊。實踐出真知,許多教師缺乏主動教學和被動執行教學任務的能力,導致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中嚴重缺乏實踐。缺乏實踐活動不利于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也不利于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二、有效的道德和法治課堂建設策略
(一)使道德和法治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涵蓋面廣泛。關于道德和法治的教科書包含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歷史名人或生活方式,以及關于和諧與正義的令人興奮的故事等等。如果小學教師想在課堂上提供所有這些經典案例,這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不要忘記教科書,調和真實的學生生活事件,調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接近小學生活,然后縮小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差距。
(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道德和法治的日常課程必須結合特定的教學方法來滲透學生。在課程方面,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應多方面變化,推動新課程改革,是實施全面優質學生教育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實現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幫助更好地定位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具體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發展教學方法的創新。一方面,教師將新時代的互聯網發展特征與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為載體,在繪畫教學中講解課程,以更直觀的方式幫助小學生理解道德和法治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細節,模擬情境的創造,并結合教學內容,以便小學生接受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并指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自己的思想價值觀。
(三)鼓勵學生自行探索。新的課程改革明確表明,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過程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更好地發展以及了解文明和禮貌。教學目標方面,教師應高度重視新課程的開發,進行體驗式教學,充分意識到體驗意味著指導學生自我感知,體驗和探索。教師應根據教科書的內容分配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獨立探索教科書的內容和知識點,這必須通過教學經驗來實現。只有不斷激勵學生,才能增強學生探索的動力,鼓勵學生通過研究和經驗來增強自己的自主權。獨立研究引起的成就感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增加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
(四)發展情境學習,以加深學生在課堂上的經驗。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教學場景的建模,真實場景的構建,使小學生能夠學習真實場景,對道德和法治的涵義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學習健康》中,教師創造了一種情況,教室廣播節目“同人同情”,讓主持人成為一名小學生,并總結了自己的想法。道德和法治在這里相遇,法治在上下文中得到擴展。例如,在“遭遇欺凌和威脅”課文中,該課程分為情景建模兩部分,情景建模使小學生能夠思考如何應對欺凌行為,以區分對與錯,并指導學生了解法治社會的含義。
(五)充實課程內容并鼓勵學生的道德良知。小學道德和法治的內容具有以下特點:課程內容考慮到了小學生的真實生活,被認為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活動,并且不斷受到指導。因此,在小學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時,教師應注意振興課程,向學生介紹以生活為導向的內容,使學生在生活中能感受道德與法治的作用,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教材內容的生活方式,幫助學生在上課前收集材料和信息,進行展示和交流信息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與他人聯系起來,以增強學生的認知經驗,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將所學知識內在化,然后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
(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盡一切努力為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實踐鋪平道路。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創造一系列的支持條件,指導和鼓勵學生開展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活動,以擴大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的應用。
簡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基于生活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學課程的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并鼓勵教學的形成,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時敏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思品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小學生,2017,(02)。
[2]孫傳蘭“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思品課的滲透研究[J].小學生,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