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沉浸式地閱讀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情境多種多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兩方面著手,研究適宜的情境方式,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為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做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423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問答加習題的模式,這樣的教學形式單一、枯燥,不僅難以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教學效果也沒有明顯的提升。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創設情境這一教學方法闖入了我們眼簾,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各種具體場景中,從而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更有創造性的去學習、去思考,有助于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情境創設的方法去引導和啟迪學生,讓學生沉浸在具體的情境中去閱讀和學習,從而進行更有創造性的學習,促進學生思維、情感的多重發展。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對書中的語言文字理解不夠深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直觀形象的畫面與抽象的語言文字對照進行講解,那么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得多。隨著電教媒體在小學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為教師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技術支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聲音、畫面融為一體的動畫視頻帶到課堂上,創設出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讀到“潺潺流水”時播放“小河流水嘩啦啦”,讀到“風景如畫”時播放“祖國大好河山”,成功將形象的畫面和抽象的文字一一對應,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良好的語感。這樣,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能得到顯著提高。
例如,在學習《火燒云》這篇課文時,我就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以加深學生對火燒云的認識,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在課前,我了解到許多學生不知道火燒云是什么,這樣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習。于是,我就借助網絡搜集了火燒云的視頻和文字資料,在上課伊始,我給學生播放火燒云的視頻,給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一個直觀的印象。接著,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看到的火燒云,通過交流加深學生對火燒云的印象。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看到的火燒云形象,成功將形象的畫面與抽象的文字進行對照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在進行“火燒云像什么”的語句訓練中,我再次讓學生觀看火燒云的視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寫出更多“火燒云像……”的句子,有了直觀形象的支撐,學生輕松地寫出了多個優美的句子,很好地完成了仿寫句子的訓練。
二、通過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在閱讀教學初期,學生只能理解語言文字較為淺顯的意思,閱讀也停留在初級淺顯層面。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重任。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猶如“剝洋蔥”,教師需要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把一層層的迷霧撥開,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深入,看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問題就是啟迪和引導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并隨著閱讀的深入逐個拋出問題,創設令人深思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牽引下逐層深入,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荷花》這篇課文時,我就通過設計并提出多個問題,在課堂上創設了問題情境,以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在上課伊始,我就以提問荷花的詩句入手,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描寫荷花的詩句,從而引出學生對“荷花的美”的探究,激起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在“品讀荷花”環節,我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荷花形狀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筆下的荷花長得怎么樣?”“文中寫了荷花的哪幾種姿態?”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尋找答案,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家進行分享和交流,在討論中逐漸加深了對荷花的美的認識。在“感悟荷花美”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思考作者寫了哪些內容,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他想象到了哪些內容?等等。這樣,學生在讀中思,在思中讀,在問題的牽引下逐漸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不知不覺地被作者筆下的荷花所吸引,也深深地愛上了荷花,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結合現實生活,創設生活教學情境
生活經驗是學生理解和感受語言文字所要依靠的重要工具。與學生生活相距勝遠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很容易,而且還能產生獨特的個人想法,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十分有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課文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成功將學生帶入熟悉的氛圍當中,增強學生內心的認同感,從而激起學生內心的共鳴,讓學生能夠成功轉換身份去進行思考和感悟,從而深刻領悟到課文所闡述的哲理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時,我就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的目光由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美,認真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作者用優美、靈動的詞語生動地描寫了大自然的各種風聲、雨聲、動物聲。在帶領學生聆聽這場大自然音樂會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見到的風聲、雨聲有幾種,它們各是什么樣子的,以此來理解“舒緩”、“雄壯”、“叮叮咚咚”、“敲敲打打”等詞語的妙處。在學習動物聲時,我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聽過哪些動物的聲音。最后,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能夠發現這么多大自然的聲音,而我們卻忽略了?如此一來,作者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和熱愛之情就躍然紙上了。
總而言之,好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小學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去獲取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更加生動形象的具體情境,以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啟迪學生的閱讀思維,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語文,不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蔡淑蘭.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實效性[J].課外語文,2014(07).
[2]徐若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作用[J].中學課程輔導,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