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強



[摘 要]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接受能力和個體之間的差異,精心選擇課堂作業或者是課后練習,都是對某一節課或者某一段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檢測的一種手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隨意布置作業,做機械重復練習,甚至搞題海戰術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文章探討了智慧課堂教學中,如物理作業的分層布置問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分層作業;研究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9-0055-02
物理作業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鞏固學科知識,是教師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1]。物理作業既包括課堂作業,也包括課后練習,作業的形式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當然,不管是哪種形式,一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選擇,有時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智力、狀況、能力和態度適時調整。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形式單一、習題老套、重復練習的現象時有發生。那么,怎樣改變這一現象、走出窘境呢?在智慧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聰明才智,依據不同的學情,采用動態分層的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掌握試題的提問技巧,體現動態分層
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處理試題提問時,一定要認真思考,使學生通過解答試題達到相應的目的,這就對物理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試題設問,要體現教師的教學思想、能力和技巧,不做無效提問。提問要因人而異。
在眾多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在試題呈現這一環節,多數教師的做法是,對同一個問題,先請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如果答不上來,再找班級中的中等學生回答,如果還是不能得出正確答案,則由教師代勞。這樣處理,形式單一、無趣乏味、效果不好。試題的處理要注意技巧,要啟發學生的智慧,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試題做出不同的處理,即要體現動態分層思想。
以填空題為例,在任何一份標準化的試卷中,填空題的分值都在兩成左右。同學們在此失分的原因,主要就是審題不清,不明白試題的“運行機理”,不清楚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也沒能掌握相應的物理規律,盲目下手,導致頻繁出錯。
[例題1]如圖1所示,閉合開關S,電流表A1的示數為1.6 A,電流表A2的示數為0.9 A,則L1中的電流是A,L2中的電流是A。
遇到這樣的中等試題,不能直接要求學生思考后,說出問題的正確答案,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果教師試圖讓后進生(以下簡稱C等生)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直接要求學生說出答案,而應該詢問他們,這個電路是串聯電路,還是并聯電路?電流表A1和A2分別測量的是哪一個用電器的電流?如果學生連這兩個基礎問題都無法完成,那么,后續教學則無從談起。回答這兩個問題,既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是對前述內容的課堂檢測。
如果教師提問的對象是中等生(以下簡稱B等生),則提問可以緊湊一點,直接詢問他們,這個電路是串聯電路,還是并聯電路?兩個電流表分別測量什么電流?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中電流規律是什么?若教師的詢問對象是優等生(以下簡稱A等生),則教師可以在學生稍加思考后,要求他們說出正確答案。
這樣處理,對C等生而言,盡管看上去問題的數量變多了,但是問題的難度降低了,且讓他們回答基礎性問題,有助于他們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對B等生而言,這樣設計,對他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對物理規律和思維速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然,對A等生而言,要求的思維跨度更大,解題速度更快,能力要求更高。分類提問,分層要求,既是對教師智慧的考驗,也是對學生能力的檢查。不落下一個學生,不放松一點要求,不但是智慧課堂的特征,也是分層教學的基本需要。
二、變換試題的呈現方式,體現動態分層思想
初中物理試題的呈現方式,可以是選擇題、填空題、設計題、計算題、實踐題等形式。不同的呈現方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樣。計算題、設計題和實踐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最高,填空題次之,選擇題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設計試題的題型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有余力的A等生可以以計算題、設計題和實踐題的形式出現;而B等生則可以以填空題的形式予以檢測;對C等生則適宜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以降低試題的難度,讓他們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感到進步,逐步樹立信心。下面以一道電學設計題為例進行分析。
針對A等生,可以以實踐題的形式呈現:手電筒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它由小燈泡、干電池、開關和金屬片和彈簧這些基本部件組成。請同學們在課后的實踐活動中,嘗試用一節干電池、一個燈泡和一根導線將小燈泡弄亮,總結有幾種方式,并以畫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是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難度較大、要求較高。
對B等學生,由于他們的能力不強,但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試題呈現的難度可以略微降低,同樣的實驗條件,但只要求他們嘗試使小燈泡亮起來的一種方式,也用畫圖的形式呈現在作業本上。
但是,對C等學生,由于他們的實踐意識不強、動手能力較差,也不具備相應的繪畫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這樣的一道實踐題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
[例題2]如圖2所示,是小燈泡的結構示意圖,在圖3的連接方式中,能讓完好的燈泡點亮的是()。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試題呈現形式,既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也是智慧課堂中,采用動態分層教學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學生由于他們知識水平、能力的差異,就決定了教師教學不能用傳統教學中的一盤棋、一個標準、一個難度單一模式進行教學。學得好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學得不好就是學生的能力差。不能這樣簡單地評價學生。只要學生進步,就說明我們的教學取得了成效。當然,對于參差不齊的學生,要采用差別化的教學方式,這也是對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能力的考驗。
三、改變試題的適用條件,體現動態分層思想
一道試題有許多組成條件,有時將一道試題中的某一個條件改變后,就可以降低題目的難度,可以使大部分同學都能嘗試解決;有些試題的條件改變以后,試題的難度沒有發生變化,設置的目的是考查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有些試題的條件改變后,題目的難度會顯著增加。針對不同的群體和使用的不同目的,物理教師可以靈活運用這幾種方法。
[例題3]甲、乙、丙三個小球放入同一種液體中,最終靜止時的狀態如圖4所示。
(1)如果三只小球均為實心,且體積相等,則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關系是()。
A. [F甲=F乙=F丙] B. [F甲 C. [F甲 備注:該小問考查的對象是C等學生,主要檢查這部分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及其對相關公式的記憶情況。 (2)如果甲球為空心,則組成甲球的這種物質的密度與液體的密度關系是()。 A.甲球的物質密度一定比液體密度小 B.甲球的物質密度不可能比液體密度小 C.甲球的物質密度可能比液體密度大 D.甲球的物質密度可能與液體密度相等 備注:改變題目條件后,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浮力知識外,還需要學生對前述密度知識有深刻的了解,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也考查了教師將物理知識融合起來檢測的能力,讓學生在變化中取得進步,也讓課堂教學因為動態生成而變得更加精彩。此題的考查對象為A等學生。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動態分層教學法,除了要注意試題的提問技巧、呈現方式和適用條件以外,還可以將各個知識點綜合起來,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變式訓練。在日常教學中實施動態分層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多樣化,可以使課堂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更加有效,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晶晶.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布置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學物理,2018(8):44-45.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