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均
【摘要】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推行以及國家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的實施,對少數民族區域學生在內地就學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目前,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的就學人數增長較快。少數民族學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這些學生與內地學生在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對他們進行管理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傳統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管理,較少關注其特點,忽視了此部分學生群體意識強具有一定排外性等特點。同時,對此類群體的成長性關注也有所缺失。為了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成長,教師需要采取生活、學習等不同維度的關注措施。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促進高校轉變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觀點,采用更為積極的手段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并促進其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本文專門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進行研究,提出一定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 少數民族? 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19-02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正式啟動,為少數民族學生到內地高校讀書提供了有利條件。這部分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與內地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為了體現出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予以扶持,各級政府將會出臺一系列政策方針,尤其要把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當成重點工作來抓,為其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隨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少數民族的學生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少數民族學生目前在各個大學生群體中都占據了一部分的比例。目前,學生的管理工作是各個高校極為重視的問題,而少數民族學生具有有別于漢族學生群體的特點。要提升高校的學生管理能力,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管理水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把握住少數民族學生的具體情況,摸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既是落實國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點工作。傳統高校少數民族管理模式已不太適應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需要,將學校社會工作的一些理念、方法和模式引入到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可以成為少數民族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和嘗試,這也是改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次變革。在我國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在語言、生活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入學后往往存在社會適應性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學業問題,且其生活習慣和其他同學也存在較大差異。
一、少數民族學生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起步晚、發展相對于內陸地區有所滯后。少數民族區域的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在文化、學習、生活等方面都有別于漢族學生,具體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文化背景
1.民族心理特征
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對自己的民族產生了無限的熱愛與眷戀,愿意盡自己的努力保護與傳承本民族的價值形態,在面對各種民族問題時比較敏感。這在一些地處邊疆的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不愿意與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活動范圍只是局限于跟自己來自于同一個民族的同學。如果這種心理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對其他民族產生抵觸,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極易發生沖突。由于這種心理特征,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存在一定的群體性特征,對內團結,對外有一定的排斥。而高校的老師在管理少數民族學生時,如果不能融入到他們的交流圈層中,則容易被排斥,導致高校的管理手段面對少數民族學生時會失效。
2.傳統習俗特征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各個少數民族都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風俗特征,成為各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少數民族人民會把歌舞當成表達自己情感的重要方式,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都多才多藝,他們在學校的各種文體活動中表現得十分活躍、突出。此外,少數民族學生的飲食習慣與漢族學生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都是學校管理者所要考慮的內容。如果學校管理者忽視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傳統習俗,有可能引起這些學生群體的不滿,引發對管理教師的不滿,從而導致管理效率的降低,或者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被管理。因此,尊重不同學生群體的習俗,是高校教師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管理時的重要基礎。
(二)學習基礎差異
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都有自己的母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會用漢語與自己的家人交流。再加上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都來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最為匱乏的就是教育資源,他們的學習底子較薄、英語水平較低,之所以能順利進入高校,與政府部門出臺的扶持政策不無關系。比如通過少數民族加分等政策,提高了高考得分。由于從小的學習背景存在差異,來到大學校園之后,他們與漢族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學習方面會感到十分吃力,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掛科、逃課等現象頻繁出現在他們身上。而以往的大學教育,并沒有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性,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假設所有學生處于同一起跑線,因此事實上忽略了少數學生的差異性,也忽略了對這部分學生群體在學習上的關注,導致其逐漸可能落后于其他學生群體。
(三)生活環境差異
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于西部,在他們生長的地方,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地理環境都與中東部地區存在著明顯差異,來到大學之后,許多學生會出現各種生理上的不良反應,最常見的就是水土不服。再加上他們大多來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其父母沒有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家庭經濟負擔較重。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是學費,還是生活費,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所以,許多少數民族學生都申請了助學貸款,成為黨和國家資助的對象,難免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與此同時,他們學習基礎差,漢語水平較低,在與老師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交流障礙,這些都會加劇他們的自卑感。
二、在管理少數民族學生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1.學校層面要意識到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以多樣化的手段對他們開展教育活動,將先進的思想理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盡量采用身邊的人和事來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民族觀、人生觀。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到在內地的學習與生活之中。
2.要充分發揮出輔導員這一角色的作用,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使少數民族學生對國史、國情產生更為全面的了解,也要讓漢族學生對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產生更為深刻的了解,以自己的行為來體現出對少數民族同學的關心與愛護,使所有大學生都能理性地愛民族、愛祖國。同時,還要培養輔導員關于不同少數民族的常識,讓輔導員能夠了解不同民族學生的習俗、生活習慣等,以便在平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更好地幫助他們進行學習和生活。
3.學校要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情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為這些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同時,也要深入少數民族學生群體之中,耐心而誠懇地與他們交流,及時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鼓勵學生吐露自己的心聲,引導他們以正確的途徑反映問題,避免他們受到不法分子的腐蝕,成為制造事端的工具。心理干預上,也要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通過心理干預,疏解他們在內地學習生活的不適感,讓他們能夠與其他民族的同學進行交流。
(二)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學習扶持
1.學校可以制定相關的教育扶持制度,幫助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順利通過學業。比如針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學生,在入學時進行基礎課程的補習。在平時也針對這些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對于可能存在學習跟不上節奏的同學,及時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并制定學習方案,幫助他們提高。
2.每學期初,學校都要把少數民族學生召集到一起,請他們中學習優異者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請學長們對新入學的新生介紹自己在大學校園中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向他們傳授學習的方法與技巧,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成績,增強自信心的目的。同時,可以讓學習成績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幫助學習較差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輔導,制定有針對性的輔導計劃,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3.有些民族學生成績始終不理想,應該成為輔導員重點關注的對象,要嘗試著與他們交朋友,跟他們一起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使他們掌握更多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鼓勵更多同學都能向他們伸出援手,使他們真正融入集體之中。
(三)對少數民族學生提供生活關懷
1.學校要成立各種類型的民族學生組織,爭取能覆蓋所有民族學生。在參加集體活動過程中,民族學生會與更多的漢族學生成為朋友,會真正融入彼此的生活圈子,互相產生新的了解,形成互幫互助、和睦融洽的局面。
2.學校要考慮到有些民族學生在讀書期間承受著較重的經濟負擔,既要對他們予以幫助,也要呵護他們的自尊心。為此,可以專門設置補助渠道,為民族貧困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幫助學生免除顧慮,讓他們卸下沉重的負擔。
3.為民族學生設立心理咨詢室,根據這一群體的思想與心理變化及時開展講座,從心理上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尤其是一些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長期把自己封閉起來的民族學生,更應該引起輔導員的關注,安排學生干部接近他們,與他們進行交流,幫助他們解開心結,使他們能成為集體的一員。
4.在飲食方面,學校一定要對民族學生表示尊重,為他們開設獨立的清真食堂,定期對食堂進行檢查、監督、管理,使民族學生能在整潔的環境中吃到可口的飯菜。
三、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意義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行為等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也有利于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少數民族學生具有心理、習俗、宗教、生活環境等差異,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管理需要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制定管理方案。傳統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管理,較少關注其特點,忽視了此部分學生群體意識強、具有一定排外性等特點。同時,對此類群體的成長性關注也有所缺失。為了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成長,教師需要采取生活、學習等不同維度的關注措施。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促進高校轉變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觀點,采用更為積極的手段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并為促進其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四、總結
當前,民族學生就讀于內地高校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民族學生管理任務十分艱巨,應該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各大高校都要耐心細致地分析本校民族學生的具體情況,時時處處體現出對他們的人文關懷,摸索出合理可行的管理模式,促進民族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澤仁卓瑪.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以四川大學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6).10-15.
[2]益西次仁.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四川民族學院為例[J].鋒繪,2019(6):180-181.
[3]趙雪萍,梁旭康.新形勢下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9(10).
[4]蔡佳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問題探析——以淮南師范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 2019(20):35+41.
[5]郭虹,李紅梅.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證分析與應對舉措——以F省N大學為例[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20(2):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