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近期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為2021年春季學期即將開設的“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新課程提供了指引方向。我校心理教師在此背景下,思考并提煉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與心理關鍵能力的構成要素,并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式,為新課標下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借鑒意義。
【關鍵詞】課程標準? 心理關鍵能力? 心理健康核心素養模型? 學習單元? 深度學習? 活動教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173-03
一、問題產生及思考背景
在2014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提到“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1]隨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對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最根本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及時回應。因此,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引導學科教學更加注重育人本質,而且還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
另外,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在2020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宣布于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中職思政課程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個部分構成,其中基礎模塊為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等四部分內容。[2]教育部此舉不僅完善了中職思想政治的課程設置,還發布了思政學科的課程標準,為中職學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了指引。
其中“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新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導向性。[3]該課程的標準,結合了新時代對中職學生的理想、技能、素養等的新要求,提出“健全人格”和“職業精神”作為課程的核心素養,引導教學要培養學生可以支持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中職學校應立足新課程標準、立足學科教學、立足學生的學習過程、立足學科核心素養的轉化來強化教育功能,教師要不斷在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因此,學科核心素養以及關鍵能力的培養成為了中職學校當前“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中職新課標下心理健康核心素養與心理關鍵能力的構成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組成要素
申喆在《中小學生心理核心素養模型構建》中提出,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學科學習、人際交往、環境適應”。[4]結合以上模型以及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功能,我校心理教師提煉出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的組成要素:自我認知素養、學科學習素養、人際交往素養、環境適應素養、職業素質素養。
自我認知素養,指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學會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明確正確認識自我對于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掌握合理的情緒調節方法,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學會自我的管理和約束。
學科學習素養,指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時間管理;理解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習效率和技術技能的重要意義,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數字化學習能力,提升信息素養,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人際交往素養,指學生學會尊重個體生理及心理特點差異;可以主動并樂于交往,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理解父母,尊重長輩、老師、師傅,感悟親情、師生情、師徒情對自我健康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作用;學會正確處理親子、師生、師徒關系;與同學正常交往,并抵制校園欺凌、暴力和各種不良誘惑;學會團隊合作,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
環境適應素養,指學生能與外部環境和諧相處;學習直面困難和挫折,掌握抗挫折方法,提高耐挫力和意志力;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職業素質素養,指學生明確職業崗位對從業者心理素質和知識技能的要求;學會制訂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職業生涯發展評價要素、評價標準,學會評價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掌握應對職業發展中心理沖突的方法,增強職業適應性;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掌握提升職業素養的方法。
(二)中職學生心理關鍵能力構成要素
心理健康核心素養,必須通過心理關鍵能力的培養來實現,例如在教育和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對心理問題的分析、解決以及預防,提升心理的關鍵能力。結合中小學生心理關鍵能力[3]以及中職心理健康核心素養的內容,我校心理教師認為中職學生的心理關鍵能力包括:①認知力(客觀認識世界、有效獲得各種知識、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②管理力(管理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規劃等);③調適力(調節內部心理活動、主動適應外部環境);④實踐力(運用心理知識和技能緩解或解決困擾、參與社會實踐);⑤發展力(發展潛能和特長、實現自我價值)。
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
在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理念、心理教學規律等,不斷探索和改進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要素,進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體系
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學科課程的總體目標,它是學科課程的組織與編寫、教學實施與評價等環節需要遵從的目標體系,亦是學科的綱領性要求。而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分解課程標準和續寫目標。在以往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認知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目標)”的基礎上提出核心素養,其實這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5]因此,當教師敘寫目標時,可以根據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的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以及具體教學內容,將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化。例如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注重細心耐心、變通能力、人際調節、激發價值感等的培養,在培育德技人才的同時,關注并實現心理健康核心素養的目標達成。
(二)以學習單元為基礎進行備課
這里的學習單元是指課程實施的單元,即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強調學習的目標、情境、任務、活動和評價的一致性。學習單元以主題為中心,這些主題圍繞某一核心內容組織起來,彼此關聯、互為結構,不斷深化學科思想與方法,并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另外,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站位,立足單元,深入設計。因為核心素養需要學生自己悟出來,但如何讓學生準確地領悟和反思,這是需要教師進行設計的。因此,我校根據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的課程要求,構建出該課程的學習單元,如圖2所示。
(三)注重活動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要關注如何促使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發生變化,并使之進一步穩定發展并逐步實現素養化,這需要通過教學過程和實踐進行落實。結合新課程標準以及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要求,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由“活動—體驗—感悟—成長”的傳統教學形式[6]轉變為“問題情境化—活動結構化—實踐具體化”的教學與實踐形式。[7]
關于“問題情境化”,即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要基于真實生活情境中選取主題, 通過情境呈現問題,使課堂和教學與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系,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源。例如以新課標提到的“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內容為例,本人設計了“小杰因為晚上玩游戲導致忘記做作業,第二天上學遲到”這個情境,既回歸生活又貼近學生實際,又能迅速引起學生關于生活方式及對人的影響的思考。
在“活動結構化”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游戲化、有身心整體參與的集體活動等,引導學生對某種抽象認識或目標進行深刻感悟,并能分析活動結果以及嘗試促進認知上的改變。以“生活方式”內容為例,可通過組織“生活方式之幻游”“生活方式愿景卡”“理想生活方式盾牌”等活動,從“感悟生活方式”—“探索理想的生活方式”—“愿意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的改變”這三個層次,借助活動和工具幫助學生完成從感知到行動的轉變。
在“實踐具體化”這個環節,通過設計延伸的行為作業或者拓展活動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新習慣以及實現核心素養的內化,做到教學從“平面”到“立體”的過渡。例如以“一天的手賬記錄”作業為例,在筆記本上用彩筆、簡筆畫等記錄一天中的各種活動,完成手賬后,思考值得保留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斷實踐直到形成習慣為止。
(四)以學會遷移為基礎進行深度學習
我國何玲、黎加厚兩位教授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一文中提到,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帶著批判性思維學習新知,促使他們在眾多知識點間的聯系,并學習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包括決策和解決問題。[8]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僅是體悟式教學,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經歷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不斷學會將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等遷移到新的情境或者問題中,做到悟中學、學中做、做中思。
(五)以有效方式評價核心素養的達成
在心理課堂教學評價中,針對不同的評價目標則有不同的評價體系。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例如參與以及體驗活動的情況、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程度、心理調適能力的提升、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等。另外,評價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測試、觀察、訪談、報告、項目成果等。合理的評價,不僅可以衡量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或其他構成方面處于哪種水平,還可以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核心素養融入課堂的效果等等。要注意的是,學科核心素養需結合定性與定量的測評指標進行綜合評估。
四、未來我校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望
2021年春季,我校即將開設“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集合我校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的育人功能,未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幾點展望:
(一)關于教學方面各項工作的準備
做好“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的開課準備,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完善評價機制等。因對教法的評價與對教師的評價密不可分,嘗試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結果導向評價與過程創新評價相結合的模式,主要考核課堂是否有趣、有用、有效,是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否激發學生興趣、潛力和優勢等。
(二)關于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的服務品牌建設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導下,繼續完善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三級指導模式、包括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在內的三大指導品牌內容體系。其中,根據學生年齡及心理發展現狀,分年級、專業制定生涯教育階段目標體系以及推進詳細的課程和活動。
(三)關于拓展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資源平臺
通過家庭、社區、學校的協同工作、共享信息,構建各具特色的指導模式和平臺,強化家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生涯規劃教育的責任,為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生涯發展提供多維空間支持,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收獲成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
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 04-08/2020-4-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 _424148.html,2020-02-14/2020-4-18.
[3]俞國良,李天然.試論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教育——以中職“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標準編制為例[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19(4):87-93.
[4]申喆.中小學生心理核心素養模型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2).
[5]王祖浩.從科學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EB/OL].https://www.sohu.com/a/229891554_559448,2018-04-29/2020-4-18.
[6]杜新兒.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中等職業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建構[J].校園心理,2019(6).
[7]尹海蘭,鄭洪利,鞠曉輝.立德樹人理念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課程建設初探[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
[8]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 29-30.
作者簡介:
潘虹(1980年-),女,廣東韶關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