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可棟 張欣 高波 李思夢
摘要:隨著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力軍。本文經過對濟寧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調研,全面掌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和全力發展各類主體所采取的先進經驗做法,深入剖析約束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盈利能力、品牌創建、示范帶動等方面的發展瓶頸,并提出下一步發展思路,以推動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濟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發展思路
濟寧是“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總面積1.1萬km2,總人口850萬人,轄11個縣市區和4個功能區,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名優畜牧品種繁育基地。
1? 濟寧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全市現有農民合作社18397家、家庭農場23799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7425個,其中國家、省、市級示范社(示范場)分別是26家、183家、449家,14家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入選第一批省級示范組織,兗州區向陽花家庭農場入選全國第一批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嘉祥縣獲批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1.1? 堅持主體和產業融合,打牢發展基礎
統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特色產業和“三區一園”(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鼓勵引導各類主體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鄉村旅游和電商等多種功能,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多種模式,提高產業整體規模效益。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泗水甘薯、鄒城食用菌、微山淡水漁業、魚臺稻蝦、金鄉大蒜、嘉祥種業、梁山魯西黃牛等11個特色優勢產業。
1.2? 強化政策和項目支撐,創優發展環境
一是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0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87萬hm2,建成后我市高標準農田面積累計達到35.33萬hm2,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提升了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深入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濟寧禮饗”區域公用品牌共吸納各類主體177家、產品314個。全市入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名單。三是加大金融保險支持力度。積極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防范糧食生產風險,提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植積極性,目前全市承保面積達到47.33萬hm2。在全省創新開展農業巨災保險試點,實現了農作物財政補貼險種全覆蓋。大力推廣“魯擔惠農貸”,擔保費用全部由市財政承擔,有效緩解了各類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1.3? 夯實科技和人才保障,提升創新能力
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11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4個、省級10個,市級創新團隊23個;與中國農科院聯合建設“黃淮海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全市11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8萬人,25人榮獲齊魯鄉村之星稱號,2人獲得“全國十佳農民”稱號。我市農業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民素質的不斷提升,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的創新能力。
1.4? 適度規模經營和統防統治相結合,保障糧食安全
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糧食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托管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成立了市、縣、鄉三級產權交易中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價格評估等全方位管理和服務。目前,全市土地流轉率達到51%。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71.7萬hm2,較上年增加133.33hm2,總產482.8萬t,較上年增加7.5萬t,實現了播種面積和產量雙提升。
2? 存在的約束因素
2.1?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新經濟占比較低
產業化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約各類主體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市農業生產傳統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種植業的比重一直高達 60%,比全省的 53.8%高 6.2%,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 2020 年為 73.8 億元,僅占全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 13.0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倍)為 1.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經濟占比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全省排第三的地位不匹配。
2.2? 農產品競爭力較差,高端產品少
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種植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水平不夠高,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對農產品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要求,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即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原料型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端果蔬、特色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緩慢,2020 年高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 0.987萬hm2,僅占全部蔬菜瓜果種植面積的 5.3%。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且分散,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滯后[1]。
2.3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老齡化、低學歷現象嚴重,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當前農村中大量高素質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謀生,留下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學歷層次不高、年齡偏大問題突出,鄉村發展缺少活力,成為制約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的直接障礙[2]。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戶登記情況看,全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 35 歲以下僅占23.9%,年齡 55 歲及以上的占 31.6%;從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學歷是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主力。加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對農村人才培養的統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人才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導致人才外流現象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