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早玉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導張學新于2014年提出的教學模式,受到高等教育課堂的歡迎。筆者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中,通過“隔堂對分”和“當堂對分”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隔堂對分案例
以小專題復習——線段中點模型的探究與應用為例,隔堂對分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小組討論(10分鐘)
學生:要求四人小組打開作業,針對指定題目的解題思路和答題規范展開討論,輪流發言,最后組長總結,保證人人都要說話,人人都可加分。組員們一起進行思路修正,統一答題標準,為下輪分享環節做準備。
教師:進行巡查,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同時進行評價,給以加分,沒有完成作業則相應扣分,同時進行適當引導和督促,保證討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對話答疑(10分鐘)
這個環節稱為“亮考幫”,教師隨機抽取兩三個組員上臺分享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亮閃閃);下面的同學針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考考你);臺上的同學解答不出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幫忙解答(幫幫我)。最后教師進行統一歸納答疑。
3.新課講授(10分鐘)
教師:進行承上啟下,例題精講,歸納引導出線段中點的規律。
學生:集中精神聽取老師的講解,積極回答,認真思考,做好筆記。
4.獨學反思
堂上獨學(10分鐘):過關小測5題,要求全體同學分層完成,教師巡查學生的解答情況,適當答疑。
課后獨學(30分鐘):復習及查閱相關資料繼續鞏固,認真完成作業,為下一節課的小組討論做準備。
二、當堂對分案例
以《實數的運算》為例,當堂對分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教師講授(10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溫故知新,然后通過典例精講知識點。
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
2.獨學反思(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6道計算題。
學生:獨立思考,認真答題,進一步鞏固實數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定律。
3.小組討論(10分鐘)
教師:進行巡查,及時引導和督促。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組員輪流發言交流,無法達成一致的留待下一個環節時再提出。
4.對話答疑10分鐘
教師:隨機抽取組員上臺分享本組討論結果,全班同學進行點評,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答疑。
學生:組員帶著本組作品上臺展示和分享,組員之間互相提問,互相答疑。
三、“對分課堂”注意事項
1.教師要提前精心備課
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上課的時間只有一半,所以必須精講內容,精心備課,教法必須靈活多樣,切忌千課一法,千人一面。
2.小組成員必須精心搭配
對學生進行分組,四人為一個學習討論小組,組員結構為1A+2B+1C,A級同學具有較強的解題能力和表達能力,B級同學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C級同學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四人小組必須一起合作,互幫互助,一起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討論任務。組長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培養,必要時聯合家長協助培養。
3.教學評價必須公平合理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把期末總評比例做了調整。平時成績占60%,期末統測占40%,每節課學生的討論表現都由組長和老師填寫“課堂學習評價表”,進行評價加分,上臺展示分享的也按其表現進行評價加分,最后期末按照比例計入總評。
4.分層布置作業
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必須進行分層,對雙差生同學要降低要求,他們只需要好好復習完成A層作業即可,而好的同學則要求強化獨學,努力專研,完成C類拓展題。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肯定,經過隨機調查,學生滿意度高達100%。筆者所任教班級在中考名列前茅,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實踐證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同樣可以有效應用,值得大力提倡推廣。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12571)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