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丹丹?裴佩?印明玉
【摘要】《綜合英語2》課程以產出導向理念及師生合作評價理論為指導,堅持混合式教學理念,開發了基于教材的網課。學生借助網課學習詞匯、語法、課文結構、基本概念等輸入性知識,從而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答疑、討論、進行產出性活動,實現混合式學習和深度學習。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綜合英語2》課程以產出任務為驅動,以混合式教學為方法,以課程思政自然融入為特色,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力,關注學生合作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培養復合式外語人才打好專業基礎。
【關鍵詞】網課建設;綜合英語;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紀丹丹(198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翻譯;裴佩,印明玉,長春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能力目標為導向的現代大學英語網課開發研究與應用”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0D560);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新文科背景下外語人才的多元協同培養模式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JGJX2021D530);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一、以問題為導向,解決教學“痛點”
《綜合英語2》課程教學主要通過基于教材的網課開發,探索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教學等方式實現課程教學創新。
《綜合英語2》課程教學主要嘗試解決語言習得止步于“識記”;在線、在地教學分離;課程評價體系單一;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兩張皮”以及外語專業學生“思辨力缺席”五方面問題。
1.學以致用,達成語言學習高級目標。傳統的綜合英語教學,注重語言知識的傳遞和習得,而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對課堂所授知識僅停留于“理解”和“識記”的初級階段。無法實現理論應用實際。即達到布魯姆教育目標分級理論的高級階段,“以分析為基礎,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們按要求重新地組合成整體,以便綜合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本課程以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論(產出導向法)為依據,嘗試以“輸出驅動輸入”,以單元產出任務為起點,以產出任務展示與評價為終點,形成語言學習,學以致用的學習閉環。
2.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混合式教學。疫情前的單純線下教學和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都存在著無法規避的弊端。混合式教學的提出為后疫情時期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仍舊是困擾學界的問題之一。本課程嘗試基于超星泛雅教學平臺和學習通移動端,開發建設《現代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網課以輔助線下課堂教學為目的,以線上線下一體化互動的思路實現混合式教學。要求學生修課期間同步注冊網課學習,利用網課對知識點的精細化解析反哺線下課堂的教學質量。
3.以評促學,實現知識目標的最高級別。《綜合英語2》課程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將多元化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相結合,實現了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和評價媒介的多元化,充分發揮以評促學的作用。
4.“鹽溶于水”,實現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學。《綜合英語2》課程不止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和知識積累,同時重視其良好品格的養成。根據單元教學內容,思政元素的融入體現在課程設計的全部環節。如Warm-up環節以視頻形式呈現,Word Study環節選取內容合適的例句,Background Information環節采取中西文化對比形式,Text Analysis環節根據主題尋找思政切入點,Critical Thinking引導學生視角由國外轉向國內,思考類似問題的解決辦法。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螺旋式遞進,實現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教育。
5.思維訓練,實現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基于綜合英語教材開發的網課,特別設置Critical Thinking 模塊,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力等綜合素養的鍛煉和提高。線下教學更是以能力訓練為主,即知識的理解、識記階段在網課的學習中實現,而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以及創造的目標則通過線下教學活動達成。
二、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教學創新
《綜合英語2》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以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論體系以及師生合作評價作為理論依據,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單元產出任務為起點,以產出任務展示與評價為終點,并將思政元素自然的融入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構建語言學習、文化交流和思辨能力共提高的學習模式。
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超星泛雅教學平臺和學習通移動端,開發建設《綜合英語2》的網絡視頻課程供學生在線觀看學習,超星平臺主要涵蓋課程錄播、章節測驗、作業、單元考試等常規教學環節,學生可以通過以上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教師發布的各項學習任務。同時線上教學環節還會將“批改網”運用到教學中,來輔助線上教學(檢測學生作文產出)。此外,QQ、釘釘等自媒體媒介也會融入教學中,方便教師與學生隨時進行良好的溝通。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了“兩化一結合”的課程模式。課前,學生根據教師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的資料進行自主化預習。課中,根據教師設計好的教學任務進行模塊化學習。課后,根據要求進行自主化復習。同時,結合集中化的教學管理。建立固定時間集中答疑制度,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所學,保障學習質量。
同時,及時、準確、有針對性的評價更是對語言學習者的一種鞭策。POA理論的評價階段,教師對學生在進行選擇性學習和產出任務練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評價。首先師生共同學習評價標準,然后在線下課堂中共同對學生提交的產出成果進行評價,最后布置學生依據評價標準在課下進行同伴互評和自我評價。通過不同維度的評價、被評價,學生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在語言學習中的不足,為進一步的學習指明方向。保證了語言學習的連貫性與準確性。
根據課程思政教學要求,本課程嘗試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主要從以下方面實現語言與育人的融合。第一,立足教材內容, 挖掘思政元素。教師在課文導入、詞匯學習和課文研讀等教學模塊根據教學內容分別采取討論、辯論、小組任務等形式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正面引導學生。第二,在設計單元產出任務時,將寫作作為主要的產出方式。結合社會熱點現象精心創設產出情景,巧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理解社會、感悟社會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及思想道德水平。
通過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樂于進行“師生合作評價”的評價活動,情感投入由消極變為積極,具有較強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單元設計中的思辨訓練模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完成每個單元的各項學習任務,有利于知識的有效運用,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學生們感觸很深,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問卷調查反饋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喜歡新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表示 “從課程設計、講解到設置課后的練習,可以看出老師為此投入很多,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們的希望”。
總體而言,《綜合英語2》基于POA理論的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效果基本達到預期,即實現了語言與育人的融合,提高學生語言產出技能的同時,向其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良好個性品格,把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融入語言教學之中,立德樹人,實現外語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當然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互動性欠佳,學習監控存在盲區等問題也亟待解決。為教師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然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要從“新模式”突破到“新常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以積極的心態,解決主客觀的問題,為大學生開啟智慧之門將是我們全體教師為之努力和奮斗的目標與方向”。該門課程的網課已在超星泛雅學習平臺上線運行,未來將設置成全網在線開放課程,供更多對本課程感興趣的老師和學生學習參考。
三、以實效為目標,體現應用價值
利用超星學習通、批改網、釘釘、趣配音APP等線上教學工具和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構建“課程思政”,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以任務為導向,設計高階性、創新性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思辨精神。具體實施方法和效果如下:
首先,在超星平臺主陣地開展課程錄播、章節測驗、作業、單元考試等常規教學。本課程共發布310個任務點,學生在一個學期的章節學習次數達19392次,通過反復觀看課程錄播,能夠實現在線上完成“識記”的目標。一學期發布47份章節測驗,包括詞匯練習、文本分析、篇章閱讀等,覆蓋每個教學單元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同時,針對每個章節,設置單元總結性測試,通過每課一測、每章一考,將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結合起來,實現多元化教學評價。
其次,利用批改網輔助線上教學,檢測學生的作文產出。每2周發布一篇作文練習,學生使用批改網自行檢查語法和句式錯誤并進行修改,教師對作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評價,實現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通過一學期的寫作練習,學生在語法和句式方面的錯誤率降低了,同時對不同文體風格文章的寫法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后續英文寫作課和專四考試復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設計的寫作題目圍繞人文精神、科技發展、文學文化等方面,既融入了思政元素,又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再次,應用趣配音APP,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每周選擇一段英文原聲視頻進行配音,包括電影片段、名人演講、名著朗讀、實用會話等。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查找背景資料、學習詞匯、分析人物、反復誦讀,不僅練習了發音,同時也能夠擴充文學文化知識,產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學生完成任務后在QQ群打卡,以便于教師進行監督和評價。
最后,在釘釘上打卡,集中答疑。學生在每節課結束后,在釘釘上打卡并至少提出一個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共同問題會在課上集中回答和講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督促學生進行復習和反思,將學習內容系統化。同時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性建議。
本課程基于POA理論,采用師生合作評價法,將聽、說、讀、寫練習貫穿在每個章節的教學中,使學生在練中學,在評中學,在用中學,真正實現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合理分配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有人文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復合性應用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曉英,吳怡君,龐曉陽,曹潔婷.混合式教學改革:教師準備好了嗎——教師混合式教學改革發展框架及準備度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
[2]胡科,劉威童,汪瀟瀟.混合式教學課堂中生師互動的影響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2021.
[3]呂勇,宋詞,金雪英,施葉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效銜接教學實踐研究[J].包裝工程,2020.
[4]孟霆,姜海麗,劉艷磊.美國高校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經驗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