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璨
【摘要】成人的二語習得與兒童時期的母語習得過程存在著共性和差異,本文以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總結成人二語習得的主要特征,以此探索中國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更優模式。
【關鍵詞】成人;二語習得;大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熊璨(1990-),女,四川人,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英語專職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英語教育等。
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受指導的情況下,語言學習者無意識或有意識地掌握母語以外的另一門語言的過程。例如,絕大部分中國大學生以漢語為母語,將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學習。在二語習得研究中,語言學家Krashen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有著重要意義和影響。成人二語習得則是指十八周歲以上的學習者所進行的對第二語言的習得,這是一種在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之后的語言習得。
長期以來,研究者們試圖從兒童母語習得中尋找出促進二語習得的因素。Krashen認為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過程在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中很不相同。也有學者發現即便同樣是二語習得,在兒童期一定年齡段學習外語似乎比成人學習外語更容易和更有效,正如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跟母語習得一樣,存在一個關鍵期,若錯過了該時期,學習者便很難達到接近本族語者的熟練水平,但學界對此假說爭論不斷。本文并不對此做出評判,而是立足于成人二語習得的特征,并通過對比,分析其與兒童母語習得的差異,由此總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教育者應該借鑒和改進的地方,以期對大學生的二語習得有所幫助。
一、成人二語習得的特征
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母語習得的時間是2歲到6歲;第二語言習得可存在于兒童期也可以是成人期。本文討論的語言學習者是認知發展已成熟,年齡基本到達18歲的成人大學生。年齡的差異必然會伴隨其他方面的差異,如:認知能力,思維模式,情感因素等,而這些都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因素。
1.成人二語習得的動機。國內成年人學習第二外語,不會受到“語言是生存必然需求”的驅動。比如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一般是一周1-2次課,離開課堂后絕大多數學生便不會接觸英語。因為沒有自然運用英語的環境和需求,所以這樣的二語習得所獲得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機會極其有限。成人學習第二外語主要是帶著工具性動機,即通過學習第二語言來實現某一方面的實際用途,比如工作需要、旅游需要、職稱評定、完成學業等。研究表明,若其他方面條件一樣,學習動機的強度和持久性對成人二語習得的成效有重要影響。
2.成人二語習得的方式。成人二語習得,尤其是在國內并不具備真實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在非自然的、人工的、正式的語言學習環境下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知識。成年人會用其已具備的認知能力,通過吸收、同化及重構等方式來學習第二語言,如學習一個新英文單詞football,成年人會用已掌握的音標規則讀出這個詞,建構起已知概念“足球”與這個單詞的聯系。另外,成人語言學習者一般理解力、自控力、邏輯性較兒童強,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更傾向于運用元認知策略。這種策略具體表現為包括提前準備、注意力分配、自我管理、自我監察、自我評估等方面的內容。元認知策略具有執行功能,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規劃性,能夠幫助語言學習者減少學習活動中的盲目性、沖動性和不合理性(武和平,2000)。運用這一策略能讓成人二語習得更加有效和合理。
母語則是大多數兒童在一種自然輕松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吸收和內化周圍的語言輸入,多是無意識習得的。剛學說話的小孩因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限,極其依賴模仿周圍成年人說話來發展自己的語言。輸入者大多也會使用簡單、重復和鼓勵的語言來直接符合兒童的需要。比如家長指著小狗用清晰的發音告訴孩子“xiao gou”,小孩會慢慢模仿大人,當他下次再看到小狗時,就會喊出“xiao gou”,同時也掌握了“小狗”這一個嶄新的概念。
3.成人二語習得受母語遷移的影響。成年人自身早已建立了母語體系和思維方式,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很容易受到先前母語的影響。習得者原有的母語語言體系在某些時候會對目的語產生“正遷移”,即先前的知識有利于接下來的二語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例如我國大學生在進行英語表達時會很輕松地運用類似I am a student這樣的句式,這是因為漢語中也有同樣對應的“主謂賓”句式:我是一名學生。 但在很多時候,原有的語言體系和思維方式會對目的語的習得產生“負遷移”,即阻礙目的與習得。例如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很容易在反義疑問句的回答上出錯,如You didn't eat the apple, did you? 如果要表達“吃了”,正確的英文回答應該是Yes, I did,然而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會用No, I did(不,我吃了)這種錯誤句式回答,這是因為受到中文用法和思維方式的負遷移導致的。母語遷移還會通過語音、詞匯、句法和文化等影響第二語言習得。這也是成人二語習得與兒童母語習得很重要的區別之處。
4.成人二語習得的情感障礙。Krashen在情感過濾假說里提出:語言習得過程中, 如果情感過濾過強, 語言輸入就會受阻, 無法進入語言習得機制, 從而不能產生語言習得。成人學第二語言的最大阻礙之一便是害怕失敗、怕在其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會顯得焦慮和膽怯。成人早已能夠很熟練地運用母語,但在面對一門新的語言時,難以從心理上接受自己表達時的笨拙和別人的批評指正。兒童在習得母語或者第二語言時,較少會存在情感障礙。這是因為周圍的世界對兒童的錯誤有更高的包容度,同時,兒童常把語言學習視為一種游戲,從中收獲的更多是樂趣,進而兒童更愿意創造性地輸出語言。
除了以上方面,個體差異如性格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興趣等都對成人二語習得成效影響很大。
二、成人二語習得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并借鑒母語習得的研究和經驗,能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1.提高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根據Krashen的理論,輸入內容若超出了“i+1”的水平, (i為學生現有的水平, i+1為略微超出現有水平), 便不能被學生理解。若低于i+1水平, 則輸入內容太過簡單, 學生易失去學習興趣。只有當教師為學生提供最佳的i+1語言輸入時,才能更有效促進語言習得。 Krashen列舉了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要條件: (1)能夠理解的;(2)有趣的;(3)緊密相關的;(4 )大量的。
在國內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盡量多用英文授課,為學生創設沉浸式英語語境,給學生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英語語言輸入,并探索語言輸入的有效途徑。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學平臺、多媒體等,在課前課中課后為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語言輸入素材。例如:ted英文演講視頻、BBC紀錄片、《老友記》等美國電視劇資源,讓學生有大量更地道純正的語言、內容、文化輸入,這對在缺乏真實語境下的大學英語學習很有幫助。同時,教師還應探索多樣有趣的語言輸入形式、準確把握知識輸入量和課程進度,以確保學生對語言輸入的掌握程度。
2.突破情感障礙,激發學習動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很多大學生因為自尊心強、過分焦慮出錯而羞于開口。加之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偏重英語的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的準確性,于是教師多會在眾目睽睽下對學生的語言精準度進行批評指正,而這往往更加重了學生害怕出錯的焦慮,更阻礙了二語習得進程。所以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習者創設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幫助其消除心理和情感障礙,激發其學習動機。通過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認知不同的社會文化、描述周圍的世界、進行有效語言交流。總之,大學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大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用更能讓成年人接受的形式進行錯誤指正。
3.正確處理母語遷移。在成人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遷移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客觀存在。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教師首先應該增加對母語遷移過程的理解,在熟練掌握漢語和英語的同時,對兩者進行有意識的對比分析,尤其要注意漢語負遷移的表現以及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大學生有很強的理解力和邏輯性,如果能有效地利用母語對英語的正遷移,克服其負遷移,將能有效促進語言習得。教師可幫助學生認識到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利用漢語體系和思維來理解和運用英語。對于漢語可能引起負遷移的地方,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和強調。在英語教學時,盡量利用優質的原生英語資源讓學生沉浸在英語表達和思維中,通過大量有效練習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英語句式、表達習慣及英語思維的能力。另外,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還應注意讓學生了解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因素,提升學生的文化交流能力。
4.教學關注個性化差異。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性格、認知風格、學習策略等個體差異。教師應因材施教,把課堂創設成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場所,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適應大學生的不同特點、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傳統教學結合多媒體輔助,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翻轉課堂,獨立作業結合團隊合作等方式都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二語習得。
作為大學生的成人有其獨特的二語習得機制,研究其特征并對比兒童母語習得,能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新的啟示。大學英語教師應注意提高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尋找突破學生情感障礙、激發學習動機的方式、正確處理母語遷移并關注學生個性化差異,以此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二語習得。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2]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3]鄧珊.二語習得的“輸入”和“輸出”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1):97-99.
[4]樊麗君.從語言認知理論看母語習得與外語學習[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3):55-59.
[5]高玉娟,石鋒.中國學生法語元音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4):18-20.
[6]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7]武和平.元認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0(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