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大思政”格局下,高職公共英語應該要“種好責任田”,以實現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作為一門兼具知識性和人文性的課程,高職英語在課程思政改革中有較重要的地位,其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范圍跨度較大,學時較長。本文以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為例,以公共英語的一個章節為研究對象,探討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如何結合專業特色和英語課堂特色,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英語教學,實現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作用。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設計;旅游管理專業
【作者簡介】趙琰(1986-),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教學法。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路徑研究”(課題編號:ZJGB2020073);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院級課題“新時代高職英語踐行課程思政有效路徑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YX12)。
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人有責、課課有責。教育部 2017年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高職英語在課程思政改革中有較重要的地位,因為高職英語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范圍跨度較大,學時較長,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之一。高職英語豐富的教學內容就包括知識和人文的雙重性,發揮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文化價值觀、人文知識素養的關鍵任務。其教學目標一方面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將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入英語課程中,在注重以英語技能知識為載體的同時開展育人工作,多途徑挖掘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幫助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的思政教育功能,落實每一個英語教師的育人職責。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貫徹思政教育,對英語課程思政改革及高職思政教育工作都是具有重要的意義;使得高職英語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承擔用英語講好中國、闡釋中國方案的、傳播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使命,對新時代高職英語改革具有引領作用,最終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
一、當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1.中國文化認同缺失。當前環境下比較注重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應用,如西方的節日、西方的生活用語,西方的社會用語等,這導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單向地沉浸在西方文化中,缺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缺少對本國語言的融合,雖然我們要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要中西結合,了解西方文化,運用英語向外界闡述中國思想、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
2.英語教學中人文性教育目標隱形。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環節在于抓住英語教學和思政教學的重合區——即人文性教育目標。當前環境下英語教學比較注重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但是對于語言教學所承載的人文性教育內容,如人格品質的培養、價值觀的引領、職業素養的培養、理想人格、理想社會、社會道德的培養等元素,還存在挖掘不夠深入,缺乏實效的問題。
3.缺乏科學系統的內容和思政教學的方法。當前英語課程中沒有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缺乏體系化和模塊化的教學內容,需要滲透思政教育內容,進行科學的梳理和設置。
二、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
1.課程分析。公共英語是大多數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公共必修課程,是為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其兼具語言文化學習的工具性,又具文化引領的人文性。受眾面最廣,教學計劃時間最長,實際投入時間最長,它的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特點決定了公共英語是實現、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目標的思政教育的重要責任田。公共英語的思政目標是將英語語言技能學習與職業技能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實現共頻共振。
2.課程思政項目。江蘇大學梅強校長指出,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積極補充語言教學素材(梅強,2018)。公共英語課程具體的思政項目如下:
(1)通過深度挖掘并靈活運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結合旅游專業,從教學內容中深度挖掘出其所傳達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思想覺悟,教育學生愛崗敬業,提升職業技能,增強學生文化和民族自信,樹立健康的三觀。
(2)積極補充語言教學素材。
結合時事動態、形勢和政策,尋找德育典型,滲透思想教育。針對旅游行業熱點話題進行有效的英語辯論或演講;有關旅游服務禮儀、外賓服務、模擬導游英語情景劇等。
三、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課程采用翻轉課堂模式,依托Ismart配套學習APP,將思政理念融入課程,將教學活動進行情境化、情感化、個性化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將“中國的人和事”作為教學設計主線,幫助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體現了語言文化與價值引領,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向結合,能夠有力支持立德樹人最終目標的實現。特選取本課程第三單元“Travel”的聽說課來設計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1.課前任務。
(1)在云課堂觀看描述景點名勝的詞匯句子的微課。(2)賞析介紹景點名勝的簡單實例。(3)思考總結作為導游和游客的對錯行為的案例。(4)初步嘗試用所學詞匯和句子,結合專業崗位技能,用英文VLOG的形式介紹一個景點。其中任務3和4蘊含了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等思政元素。
2.課堂實施。
(1)觀看教師精選的一個綜合旅游景點的英文宣傳視頻,讓學生回顧課前知識即旅游的種類,說出這個宣傳片里有哪些觀光種類。得出結論,國家濕地公園對應生態旅游,紅軍寨對應紅色旅游,民俗村對應農家樂。
(2)在云課堂上測驗課前有關旅游的詞句,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并講解重點詞匯。
(3)根據旅游景點視頻和圖片,學生分組編寫有關各個景點的對話并口語操練,融入思政元素。作為導游,要學會用熟練的英文介紹中國景點名勝,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掌握職業技能,傳承工匠精神,從而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就作為導游角色和游客角色,討論2019年破壞性攀登江西省三清山巨蟒峰的三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和昆明導游黃楊紅在帶團過程中辱罵游客、脅迫游客消費的兩個典型案例。思政元素:作為導游,應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提高職業修養。作為游客,培養環保旅游和文明旅游意識,做文明公民。
(5)聽力素材結合旅游相關專業知識和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的實際情況以及英語運用能力。
3.課后任務。
(1)英語趣配音APP—玩英文介紹中國某一景點的配音,在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
(2)制作VLOG,在云課堂上傳介紹自己家鄉的英文VLOG,通過對家鄉景點的拍攝和英文講述來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
(3)記下教師在課前精選的一個綜合旅游景點的英文宣傳視頻的英文內容,回顧旅游種類,以此增強職業技能,提升職業能力。
4.綜合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占總評的60%)和終結性評價(占總評的40%)這兩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模式,能夠讓學生持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增強自我管理意識。考核學生的思政化程度,即從認知、情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等方面的變化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點內容。在進行終結性評價時,教師可以創新考試內容,在筆試中對試題的素材選擇上應結合旅游相關專業知識以及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口試則應主要考核學生的職業英語。
5.教學效果。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利用翻轉課堂模式,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學習和討論都涉及了與本次課相關的思政元素,學生關注的鮮活的現實問題,與他們當前的人生際遇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教與學的效果都有較大提升。英語語言技能,職業素養,思政教育,三者結合,共頻共振。
四、結語
利用翻轉課堂模式,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學生關注的鮮活的現實問題,與他們當前的人生際遇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提升了對英語課堂的興趣,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了科學價值觀,英語學習和思政教育共頻共振;培養了職業素養,敬畏職業、堅守工作,傳承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愛家情感。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盛慧.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9):96-98.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4]沈藝.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卷宗, 2014(8):104.
[5]傅榮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J].才智,2018(4): 18+20.
[6]王飛.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文教資料,2019(17).
[7]曾武祈,鄭翠紅,朱扶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1(10):19-21.
[8]陳麗霞.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思政價值內涵與實現路徑—以《綜合英語》課程改革為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104-107.
[9]李梅蘭.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路徑探析——以“批判性閱讀”課程教學為例[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3):116-1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