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強 晉民杰 賈志絢 劉世忠 楊春霞

【摘要】針對我校新工科建設存在問題,基于“復旦共識”相關思想,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教學實踐計劃,其主要從理念創新、機制改革、能力培養等方面,深入推進計劃的實施,大力探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從而提升新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社會認可度。
【關鍵詞】新工科 ?創新創業 ?能力培養 ?校企合作 ?中心轉變
【基金項目】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1917);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2018128);2020 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課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56-02
根據黨和國家的人才總體戰略,教育部與眾多高校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高等工程教育戰略研討會上達成的共識以及學校的發展定位,為努力培養一大批引領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1-3],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的,學校和學院在新工科“復旦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教學實踐計劃(簡稱“新工科人才創新培養計劃”),在認真總結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歷史經驗,提出以培養新工科創新人才為目標,以“教學模式創新”為導向,以“中心改變”核心,從理念創新、機制改革、能力培養等方面,深入推進計劃的實施,大力探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4]。
現有的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大多為教師主導,沒有系統的新工科專業特色群; 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較低;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匹配,制約學生能力培養質量等現象[5]。
針對當前新工科存在相關問題,本文旨在從教學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兩個層面樹立“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6]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創新能力提升作為教學質量評定的標準,并將其落實到學院的相關專業培養模式全過程中,并以成果為引領、理論研究為先導、應用探索為基礎,開展了多層次系統性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組以校、企兩級教改單位為切入點,圍繞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精心組織,開展研究。
1.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
我校在創新創業團隊上制定了具體相關目標:
(1)開展校企合作機制,提出相關技術難題
努力開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引導學生參與企業相關工序,針對企業提出的技術難題,共同探索解決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相關理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構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體系
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要“減負”,針對學生現有教學課程較多,課余時間相對較少的情況,較難保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必備學習時間。因此,學生在課程選擇和學習形式上,可根據學生自身情況,理性學習相關課程,并將學生參與相關工程實踐和相關科研活動納入學生培養綜合評定考核體系中[7-9](見圖1)。
(3)以“中心”轉變為導向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實踐
“學校教師+學生”為高校的兩個主體,如何增加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二者間的相互轉化成為各個高校研究的熱點。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將“傳統授課”為主的課程體系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的課程體系,需要將“傳授知識”轉變為以“探索學習”的教學方法,即為“中心”轉變;從傳統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教學方法向學生“問道-求業-尋惑”的新思路[10],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提倡學生開展交叉學科學習研究,在專業課程學習之余,加強校企合作機制,盡可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考核方式方面,增加師生互動,實現靈活考核,將學生課外學習和實踐環節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納入考核范疇,同時應加入企業考核機制,實現“1+1”考核制度,即“學校考核+企業考核”雙重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工程實踐中,同時在課程設置中應提倡設置小組討論課,設計分析課,學科交叉課程,實現思想碰撞,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11]。
圖1 ?交通工程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一覽表
(4)以創新創業大賽為基礎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實踐
引導組織學生結合企業相關技術難題,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展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課題組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興趣小組和知識講座等,進行多方向、多目標、多渠道的創新能力培養,如指導的“城市公交停靠站延誤模型研究”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公交車輛不準時等現象,開展相關現場調研-數據分析-模型搭建-預測過程,實現了公交車輛停靠站延誤模型的精細化分析,并取得了全國交通科技大賽三等獎的好成績。
(5)以學生為主體,探索“雙管齊下”模式
以“教師-研究生-本科生”三者間掌握理論程度不同,探索研究生助管,協助教師培養本科生模型,通過教師主管,研究生助管共同指導培養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其效果較為明顯。
2.創新創業能力理論與實踐
(1)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2012—2019年期間,共與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項目,依托項目工程實際,引導學生參與到工程實際中去,同時也有一些設計、檢測單位,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和畢業實習期間可以真正參與到工程實踐當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12]。
(2)構建“理論實踐互動與人才培養教學體系融合”并重的課程體系
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課程系列建設為出發點,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學校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并重,共同培養學校的綜合素質課題體系;把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專業素質融入到整個教學環節中去。
(3)構建課堂實踐教學與創新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需要不斷強化課堂實踐教學與創新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構建,構建“校外基地+實踐培訓”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將本科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5+5”教學模式,即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實踐時間五五分配;同時在傳統課程設置中,加入科學實踐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學生后續快速融入社會提供相關經驗[6]。
(4)以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為平臺,加強學生專業素質訓練
把本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的建設思想貫穿于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科研興趣小組和科技競賽等環節中去,引導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并通過實踐發現自己的不足,了解企業需求方向,通過自主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13-16]。
(5)以“老-中-青-研”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新工科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以老教授、副教授主導,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助管的“雙管齊下”四位一體模式,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其教師經驗、學生能力培養都得到較大提高[17-20]。
通過大力開展“基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與研究”的項目,促進了實踐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優化,人才培養質量也不斷提高。從2011年起,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交通物流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成績:
①就業率穩步提升,交通物流類專業本科就業率一直很高,高達91%。即使是在近幾年就業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就業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根據已畢業的2000名同學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課程設置的調整獲得了明顯的成效,尤其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等課程的開設和相應課程設計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相關專業畢業生受歡迎程度明顯提高。
②通過探索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完善了交通物流類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并結合企業相關的技術難題,開展了動力學仿真與優化設計、虛擬仿真實驗、三維CAD、MIDAS CIVIL、ANSYS等綜合訓練,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了更加系統的培養,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
③隨著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對本專業的興趣逐漸濃厚,繼續從事本行業的欲望比較強烈,考研人數增加。考研復試通過的人數不斷增加,錄取學校層次大大提升。
④實驗中心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基礎實驗室、車輛故障檢測和性能測試實驗室等可供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及創新實驗和科研的綜合實驗室。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體系和實踐基地的建設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⑤為碩士學位點的建設提供支持,使得該本科專業辦學起點較高,實驗條件較好,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招生就業形勢均較好。課題項目將通過不斷完善和深化改革,力爭將該專業建設成為校級重點建設、省級品牌專業。
⑥以項目為導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研究的應用。
3.結語
本文基于我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培養,提出了新工科培養模式,構建了校企結合培養和“老-中-青-研”教學改革模式,建設了學生實踐平臺,其研究可為我校新工科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倪鑫炯,張軍偉,涂國云,陳鑫.新工科視域下化工原理雙語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18(6):15-20.
[2]丁輝,許海峰.通信技術專業技能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8):44-45.
[3]李明忠,任林芳,王志杰.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分析與未來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5):27-31.
[4]趙冉,韓旭.高等教育、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發展及空間演進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2):23-29.
[5]李太平,馬秀春.走向“實踐”關懷:教育類研究生培養的理性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55-60.
[6]張占東,姚利花.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8):31-32.
[7]徐吉洪.從省部共建到部省合建:我國中西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理念創新與制度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1-11.
[8]周智娟,羅培中.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 武漢: 科教導刊,2016(3上):159-160.
[9]李斌. 當前形勢下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哈爾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134-137.
[10]張揚.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探析[J].哈爾濱: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10):36-37.
[11]王菡,周慧玲,郭莉.“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構建分析[J]. 北京: 北京教育(高教),2017(2):61-63.
[12]羅曉婷,陸衛明,張元.“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探索[J].西安: 新西部(理論版),2016(32):141-142.
[13]韓穎,楊天平.地方高校之“地方”探究:高等教育分類的國際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8):49-56.
[14]劉海濱.高校創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的國際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5):53-62.
[15]武小鵬,武小霞,張怡.教師教學評估系統的構架與機制[J].比較教育研究,2019,41(8):59-67.
[16]張良,王克志.知識與素養究竟是什么關系——實體性與生成性之間必要的張力[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5):45-50.
[17]吉標.走向協同教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時代呼喚[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4):38-45.
[18]和學新,鹿星南.智慧時代的學校教學形態探討[J].課程 ·教材·教法,2020,40(2):43-50.
[19]李森,鄭嵐.促進質量提升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2):56-62.
[20]崔友興.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2):66-71.
作者簡介:
韓智強,太原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