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梅
【摘要】核心素養視角下,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呼喚“深度教學”。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可以促進深度學習和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具體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實踐,例談項目式學習是如何在一線課堂中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關鍵詞】初中英語;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 ;深度學習
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學習就是生活,要讓教育回歸生活。”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本,要鼓勵學生內驅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需要在凝煉問題、整合資源和過程性評價中持續鼓勵和引導學生。而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是,教師雖然設計了很多新穎、熱鬧、豐富的教學活動,但問題提出淺顯化、碎片化,學生合作和探究過程少有發生,學生的學習淺層化、空泛化。
一、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具有開放性和個性化。學生作為學習者及執行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和提出真實的問題、進行討論思考,生成項目式學習成果。項目式學習(PBL)的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1)提出的問題要真實,有意義;(2)整個學習要持續、連貫,以解決問題為目的;(3)過程要自主探究,要融合其它學科知識,要與同伴、教師合作交流;(4)生成的成果需實踐。但不評價多少好壞,探究過程是更重要的,探究過程才是評價的核心。
時代發展呼喚深度學習,而項目式學習是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1.在當前減負的大背景下,項目式學習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選擇權、無監督的責任感,這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選擇。
2.項目式學習利用問題的驅動,遵循了教材“做中學”的教學思想,符合教材編寫的初衷。筆者所在學校采用的兩套教材:(1)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選擇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單元結構設計合理,最后一個版塊就是“project”,就是項目。(2)人教版九年義務初中英語教材,所選話題與時俱進,選材涉及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智能、人與環境等,任務完成中也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項目式學習是一個可以幫助學生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的有效模式。不論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都是內驅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溝通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項目式學習符合認知規律,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求知欲、探索欲較強的時期,愿意與他人合作和分享。
二、項目式學習的實施
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在具體的課堂中操作項目式學習呢?項目式學習的路徑是什么?筆者認為,只有讓項目式學習不抽離實際的、常態的教學,才是實施的重點。心與行動要結合。筆者通過課前、課堂、課后三個常規環節實踐出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接下來,筆者以具體案例來闡述項目式學習的實施過程。
1.入項活動
(1)教師需要整合單元內容,把具有內在聯系的內容、信息整合在一起,目的是讓學生聚焦項目主題。這一活動需要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知道自己學什么,要學習誰的知識。
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Unit1 How can we be good learners?為例,本單元的主題就是讓學生探討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學習者,交流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自己實踐出的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筆者根據學情整合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整合了不同成功的學習者的應對方法,結合本單元話題、語法、詞匯、句型等知識,設計了調查問卷、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生生對話交流等課堂活動來引導學生挖掘主題意義。內容的整合是項目任務開展的前提。
(2)學生在教師提出明確的項目主題,接收到教師準備性的統整內容后,需要提出和凝煉問題。在過去,這一過程是由教師完成的,但它是從教師角度提出的問題,沒有基于學生層面,要想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走向學生內驅的“問題”主線,這一過程需由學生執行。
仍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Unit1 How can we be good learners?為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問題:What difficulty do you/I have in learning English? How can I/you improve my/your English?第一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英語中遇到的困難,也可以詢問同伴遇到的難題。第二個問題是共同探究和交流彼此已經實踐和總結出的學習心得。問題的提出和凝練是關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然,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一系列“問題傳串”的提出是重要的,一個問題貫穿全課是行不通的。
(3)合理分組。學生在明確了要“干什么”的情況下,接下來就需要思考“跟誰一起做”和任務分配。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將能力水平相同的學生分為一組,優勢互補,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有所收獲。有時也會讓學生自由搭配,學生自主選擇同伴進行合作。
繼續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Unit1 How can we be good learners?為例,本次分組采取了第一種分組方式。每個人擅長的學科不一樣,每位學生也都有相對的弱勢科目,正因為存在差異,在交流困難和成功經驗時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是有效的項目學習小組。高質量的學習小組是項目式學習順利開展的條件。
2.融合知識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梳理單元知識框架。通過梳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從而形成清晰的脈絡,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梳理單元知識框架有很多學習策略,例如,繪制思維導圖、生生直接對話、自主完成學案等,通過這些全方位的聽、說、讀、寫的輸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練習和內化。
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朋友以及探討不同人的擇友標準。為了達到構建知識框架的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了如下活動:
生生對話:A:Who is your best friend?
B:…
A: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B:…
A:What's he /she like?
B:…
小組內:學生結合已輸入的詞匯和句型,自主創作并有節奏地進行說唱來描述好友。
What's he like?He is shy.
What's she like?She is kind.
What's he like?He's funny.
What's she like?She is smart.
……
(2)文本閱讀并繪制思維導圖。
(3)小組內討論由文本觸發的開放性問題,調動學生自身思維與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與交流,拓展學習的升讀。例如,1.Say a title for this passage.2.Which saying is your favorite in the passage? Which friend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reading the sayings?
3.讓學生完成主題的融合和能力的建構,“用英語做事情”
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通過“做中學”來推進項目實施。為了達到融合的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改造小環境、布置教室環境等。
仍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為例,筆者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教師首先跟學生分享自己和好朋友的真實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展示了好朋友的照片、視頻、好朋友送給自己的禮物等,進一步貼近和還原生活。接下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敞開心扉,大膽分享。學生可以穿著或佩戴朋友送給自己的物品、播放和朋友在一起的視頻、跟朋友現場連線等方式進行語言輸出。在這個環節中,教室布置可以溫馨一點,桌椅的擺放可以圍成圈,拉近組員的心靈距離。學生在描述自己好友時,可以用已掌握的電腦技術制作視頻,達到英語與信息課的融合。第二個環節:教師可組織“英語角”活動來描述自己和朋友之間的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并且討論我們要交什么樣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擇友標準。這個環節又將英語與思想品德課相融合。德育進課堂,讓教育回歸生活、融入生命,這就是“全人課程”和深度學習。
4.探索與形成成果
學生在聚焦項目和完成知識框架構建后,利用網絡以及其它學科的知識,邊學邊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成果。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教師呈現成果制作要求,讓學生組內合作,自主選擇一項,進行創作:
A.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寫一篇英語作文,向大家推薦一道菜,并描述這道菜的制作過程。
B.制作PPT,用英語講述一道菜所需要的食材、制作過程以及制作注意事項。
C.錄制一個視頻,邊做邊解說,向大家展示推薦和展示這道菜。
D.自己選擇一個網絡上的美食制作視頻,自主創作臺詞,進行英語配音。
學生在探究和制作出成果的過程中,專注于制作這一行動,通過成果的制作來表達自己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感悟。成果的制作將學生的思維外顯,形成成果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的過程。
5.項目成果展示、評價和推廣
使項目式學習具有現實意義,使得項目式學習的效度得到延伸,項目成果的展示、評價和推廣就顯得彌足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后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公眾號、QQ、網絡投票、線下講演、現場活動等方式延展項目成果。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fun places,通過前面項目式學習的幾個環節,學生已經了解了國內外的一些地方,掌握了如何描述和向別人介紹名勝古跡。因此,在項目成果展示、評價和推廣階段,學生形成了“我為家鄉代言”的成果。成果形式有:以“為家鄉代言”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視頻宣傳片,等。
通過對征文比賽獎項的設定和優秀作品的張貼、觀摩和大力表彰起到推廣成果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能持續保證學生的探究興趣與研究熱情。而演講比賽是一種直接對成果進行展現和推廣的方式。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運用語言的講演能力、舞臺表現力、心理素質都會得到提升。而通過觀摩別人的成果,對學生的成果評價以及自身的鑒賞水平也會得到提高。最后,視頻宣傳片是本單元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成果。當下信息傳播速度快,視頻的宣傳面更廣,優秀宣傳片會受到更廣人群的點贊。學習成果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而延展了學生的學習寬度,激勵學生在以后的項目式學習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應該側重于“鼓勵探究”為主。評價內容傾向于學生在完成項目時的情感投入度、行為專注度、思維活躍度、溝通合作和學習策略方面。弱化對成果好、壞、多、少的終結性評價。初中階段英語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旨在鼓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目的是讓探究和堅持成為學生的品質與核心素養。
三、結語
任何學習模式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項目式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就英語學科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單元話題都適合進行項目式學習,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其次,項目式學習對教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能力要求都比較高。當前初中階段的課程安排有課時的限制,學生也有應試的壓力,項目式學習在學習中仍扮演補充角色;最后,項目式學習本身也存在學習范式不夠成熟、評價策略不夠完善等問題,這都需要教育者繼續探索。在“雙減”大背景下,不論哪種教學形式,都是為教學服務,都不應該增加學生的負擔。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該從學習的效率、學生的參與、思維的鍛煉、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取舍,真正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得核心素養落地。
參考文獻:
[1]李人,夏曉菲.促進深度學習的項目式學習教學策略[J].教育導刊,2020(4):48-54.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