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穗赟
【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為學科教學內容、方法和學習方式提供了更深更廣的可挖掘的潛力。而UMU互動學習平臺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方式以其操作簡便、交互性強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當今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通過建構系列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筆者以《河中石獸》文言文教學為例,通過分析課堂教學環節、實施的策略和效果,引發對于運用UMU互動學習平臺來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的思考,新的課堂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分層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而教師在平臺數據的支持下能更精準地調整教學重難點,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更好地實施個性化輔導。
【關鍵詞】初中;互聯網+教育;文言文教學;分層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一直以來,文言文的學習都是初中生不感興趣的:第一,由于文言文晦澀難懂;第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基本都是按照從字詞到篇章的解讀方式。這些都是造成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往往較現代文的課堂要低,學習熱情不高的因素;第三,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導致課堂上學習進度的不一致,課堂效果未能實現最大化。因此,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創新教學方式,讓文言文的學習充滿樂趣,讓更多的學生投入課堂學習中,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二、初中文言文UMU課程教學案例分析
UMU互動學習平臺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方式以其操作簡便、交互性強等特點被廣泛使用,通過UMU互動平臺,我們可以隨時組織討論,用大屏幕展示互動結果,移動互聯網可以增加課堂的活躍度,讓每個學生都融入課堂,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獲。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第六單元的《河中石獸》為例進行實踐和反思。
《河中石獸》作為七年級第二學期最后一篇文言文,文言難度不高,其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適合學生閱讀,而學生經過近一年的初中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那么,能否讓他們進行一定程度的文言文自學呢?能否換一種課堂形式來提高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呢?新的方式能否在課堂上實現分層學習呢?
基于以上的考慮,筆者嘗試利用UMU互動學習平臺設計了《河中石獸》學習課程,以“尋找石獸”為活動主題,以“學生自學+優質微課+教師輔助”的模式開展課程學習,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在這節課中將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必修和選修),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力需求。
整個課程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一)課前階段
1.在UMU平臺上設置“預習”小節(包括三項必修任務)
①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節奏;
②課前檢測(10小題,滿分100分);
③討論:你覺得石獸會在哪?為什么?
2.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批閱預習作業,并根據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微調
反思:因為本次學習的內容是文言文,預習所需時間會較其它課文多些,使用周六日較為充裕的時候讓學生完成。預習中“朗讀課文”部分借助UMU互動學習平臺AI評分系統進行朗讀作業的打分,讓學生可以即時了解學習情況,另外,互評功能也可以達到相互評價和相互學習的效果。
通過課前檢測的結果:平均分81.79,說明本班學生的文言文基礎題掌握情況良好,有利于加快課堂教學速度,但也發現有個別學生基礎較差,需要加強課堂上的個別輔導;討論題出現了幾種結論:上游,原地,沙里。有的學生根據文章內容來回答,有的是根據個人自己的認知來回答,不同的結論也在預期內,這也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難點來講授。
(二)課中階段(包括5個環節,有必修任務和選修任務)
環節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與任務
備注:√為必達項;+為增值項
反思:根據學習能力的差異設計了不同的學習目標及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任務選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課堂學習,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環節二:速讀課文,完成任務1:初步分析一下僧人、講學家和老河兵尋找石獸的方法。(限時5分鐘)
反思:該環節是讓學生緊扣文本進行初讀學習。運用紙質學案通過表格形式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有70%的學生能寫出石獸的位置,但能準確在文中找出依據的僅有30%左右。教師可以根據完成的情況,了解學生閱讀學習的疑難點,從而突出學習重點。
環節三:利用UMU互動學習平臺上的微課01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任務2:線上討論題:寺僧和講學家是如何尋找河中失石的?你能依據文中信息說說“講學家”的身份特點嗎?(允許使用倍速播放,按暫停鍵做筆記,10分鐘內完成)
環節四:利用微課02再學課文第3自然段,補充筆記。完成任務3:從故事的結局看,寺僧和講學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你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你能根據書下注釋說說“老河兵”的特點嗎?(允許使用倍速播放,按暫停鍵做筆記,10分鐘內完成)
反思:這兩個環節內容操作相同,都是通過微課的輔助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和傳統課堂不同的是,此時平臺開放多個學習任務,學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倍速播放微課加快學習進度,同時完成難度更大的任務(關于“講學家”“老河兵”身份的分析),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側面描寫。在UMU互動學習平臺上,學生的交流多在“討論區”,這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交流方式,他們比較喜歡用這種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別人的想法,也樂于給別人的觀點“點贊”,這較于單一聆聽別人的發言更加靈活,也讓學習留下更多的痕跡。
因為這個部分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要根據情況適時暫停線上活動,點評學生發表的意見,解答他們的困惑,糾正他們的錯誤。
環節五:任務4:課外古文拓展訓練《鄭人買履》(選修)
反思:這個部分屬于“選修”內容,主要是給學有余力的學生用,讓他們可以通過課內的文言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其余學生也可以在課后完成該部分。
(三)課后階段
環節六:完成堂測題(可以按照順序完成,每套題最多可以做2次)
反思:通過UMU平臺的題庫功能設計難度不同的三套堂測題,教師可在堂上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也可以讓他們在課后反復練習,從最后的檢測結果來看這樣的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三、UMU互動學習平臺文言文教學實踐反思
(一)運用UMU平臺,讓學習方式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過去的文言文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學力不足,往往采用的都是以教師課堂講解的教學方式,通常需要課后反復練習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節課,筆者嘗試使用了部分“翻轉課堂”的方式,把課堂學習還給學生,利用UMU互動學習平臺的優勢,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也都在平臺上有跡可循,學生的學習比以往更加主動、積極了。
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全班39位學生用自主探究、互助討論的方式完成了預定的幾項學習任務,包括:課前檢測→自學初讀課文→用微課再學課文→課外拓展→課后測試五大部分,完成率達到76%。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優質的微課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直觀地感知文中涉及的科學原理,從而加深了了解。拓展練習和課后測試部分,鍛煉了學生積累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運用UMU平臺,可以增加課堂容量,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傳統課堂需要三個課時的課程在這里只要兩個課時就足夠了,并且學生還能隨時打開UMU平臺復習相關的內容,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容量和學生的參與度,這是和傳統的課堂相比最顯著的差別,這節課中原本設計了三套難度不同的題目供學生自由選擇的,但由于在課后測試部分時間較緊,所有學生自由選擇了其中一套題(個別能力強的,時間充裕的選擇了兩套題)來完成,情況如下:難度**題(滿分為100,29人參與,最高分100,平均分82.41)、難度****題(滿分為120,7人參與,最高分120,平均分97.14)、難度******題(滿分為150,7人參與,最高分125,平均分100)。這個環節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因為是從題庫中抽題,做完一套題能馬上明確答案解析,同時也納入個人的考題本,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習題來提升準確率,爭取高分上榜,所以積極性特別高。
(三)運用UMU平臺,實現分層教學
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最大范圍地關照學生群體,語文學科的分層教學由于其學科性質較難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但是在UMU互動學習平臺的幫助下,我們有可能實現分層教學這個目標,具體的做法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必修和選修的學習任務,在這節課當中課內知識作為了必修任務,課外文言文閱讀作為了選修任務,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實現學習“增容”,而移動互聯網又讓在課上未能完成的學生可以在課后補充這部分的內容,從而跟上學習進度。
四、結語
UMU互動學習平臺的技術豐富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對于文言文課的觀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平臺上的提問、討論讓課堂的互動更為頻繁。同時,平臺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也給教師實施精準個性化輔導提供了參考依據,課堂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2](美)喬納森·伯格曼.翻轉課堂與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教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8.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