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英
摘要:黨的十九大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從剖析文化自信的內涵的角度出發,探索加強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途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先進文化;教育
先進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是代表未來社會發展方向,能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在新時期,先進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可以幫助人民建立內心的自信,由于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所謂“四個自信”,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要內涵首先表現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其次表現為對中國現實發展道路的自信和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重要的是堅定對文化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增強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生力軍。因此,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是青年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培育和增強青少面的文化自信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環節。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必須增強文化自信。
三、加強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徑
(一)堅持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和情感認同的集中表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思想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新時代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深刻認識和了解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家國情懷教育為重點,多方面開展人格修養教育。
(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2007年,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成為主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這些論斷充分說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因此加強青少年文化自信,就要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三)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
人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氣息和與文化氛圍,它包含了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等。校園文化在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教育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應充分回應當前全社會對文化教育的強烈呼喚,在內容建設方面突出塑造學生的基本人格和高尚品質。培養青少年文化自信是校園文化的本質要求。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文化育人,通過一系列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快速成長和綜合發展。比如,可以在校園宣傳廊和圖書館等醒目位置張貼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通過這種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可以起到精神引領作用。除了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外,在教學過程和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文化精神的教育和傳播。要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作為黨課、團課、主題班會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應引導青少年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繼續前進的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能夠肩負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崇高使命。
參考文獻:
[1]解惠惠.論當代青年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J].青年時代,2018(15):88.
[2]馮紹益.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現代交際,2019(10):88.
[3]陽桂桃.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推進途徑探索[J].中國培訓,2016(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