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春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強調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通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在歷史教學期間,教師通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基于此,本文圍繞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意識;培養對策;實踐教學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實行,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學生要具備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大力的培養,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力,而且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全面的發揮,他們也能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的主人。不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不但無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力,還會加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這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是極為不利的。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一)可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在傳統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是一味地講解課本知識,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學生雖然能在短時間內了解知識內容,但并未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讓學生被動學習與接受,只會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學生不僅無法有效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還會讓他們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基于此,教師不僅要革新教學方法,還要全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遇到無法理解的知識時也能大膽提問、敢于質疑,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他們也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能更加深入。
(二)可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也能全面提高。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時,他們可主動提出自己觀點并質疑,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再通過為學生營造輕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所以要想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也能全面的提高。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對策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思路,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全面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引導他們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也能積極、民主的與教師交流、互動。在教學期間,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學生大膽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時,教師能采取措施針對性解決。以《華夏之祖》教學為例,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比如部落首領需要具備哪些才能,之后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在學生自由發表完想法后,教師針對他們的答案總結知識內容,學生忽視的知識點也要補充,借助歷史案例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
(二)采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在傳統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注重的是教學的嚴謹性,對知識的講解追求精準,避免出現錯誤。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要理解并記憶教師講解的內容便可,大多數學生并不會去思考分析問題,而他們的問題意識也不會得到提高。在現代教學環境下,錯題意識已進入大眾視野,錯題即指錯誤題目,很多歷史知識都涉及了時間,學生對時間的記憶是極為困難的,教師可以故意講錯歷史事件的時間,如《東漢的興亡》,教師在導入教學的過程中可講:“大家看下教材,公元219年東漢滅亡。”這時學生通過看書會發現教師講錯時間,他們便會提出問題:“老師,東漢滅亡時間不是公元219年,應該是公元220年。”通過讓學生糾正錯誤這種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與模式,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并設計教學模式,其不僅能為學生營造提問氛圍,還能激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教師再借助實踐活動幫學生驗證真理,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有效形成。
參考文獻:
[1] 許晶.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1):64-65.
[2] 侯丙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20):257-258.
[3] 巴敏捷.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探究[J].中外交流,2020,27(22):287.
[4] 耿亮.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20(2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