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良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變式教學理論的應用是十分重要的。應用變式教學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數學思維得到拓展,能夠對數學規律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與運用,進而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本篇文章從變式教學理論的應用原則出發,對變形教學理論下,小學“梯形”教學的設計進行全面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變式教學;小學數學;梯形教學;設計研究
變式教育理論在應用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在小學階段,學生不具備較為扎實的數學功底,通過變式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的運用。與此同時,在變式教學理論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進而在未來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具有興趣,將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一、變式教學理論應用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主要分為知識教授,復習以及習題練習三個方面,變式教學理論主要在授課以及習題練習兩部分進行使用。但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用,其教學方式也要有所差異。在新課教授過程中,應用變式教學理論主要是對典型例題的解題思路進行講解,進而引導學生對這一類型的題目進行思考與探究;在進行習題練習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難點進行針對性解決,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完善。
(二)適應性原則
數學教師在進行變式教學理論應用時,大多是對課本例題進行一定改變,但是在變化的過程中,要對變化的程度進行有效把握,首先不能夠過于簡單,導致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有效提升,而學習任務卻不斷加重;其次也不能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獲取成就感,其學習的積極性便會受到嚴重的打擊,進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引導性原則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充分的尊重,在進行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不斷的引導,拋出問題,引領學生參與思維變式,進而對數學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且增加知識掌握的扎實性。
二、變式教學理論下小學數學“梯形”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主要分為認識梯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兩個方面。首先對認識梯形目標設計,主要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對梯形的特點具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對梯形的高能夠正確畫出;其次對梯形的面積計算目標設計,使用平移、旋轉等多種方式,能夠對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探索并掌握,進行實際計算以及實際問題的解決。
(二)教學內容設計
首先是歸納變式內容設計,即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場景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對其差異與相同點進行歸納,讓學生在歸納的過程中,對梯形的特點進行全面掌握,如足球門,水渠橫截面等;其次是廣度變式內容設計,即將梯形進行不斷地旋轉與翻轉,讓學生對不同形式的梯形具有充分的認識,以免形成思維定式,使學生對梯形的特征能夠更加靈活地掌握;再次是深度變式內容設計,即在新課教授完畢之后,需要進行深度變試題組的設計,能夠將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融合,圍繞梯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研究,選取不同類型特點的例題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對該知識點進行全面的掌握;最后是應用變式內容設計,在學生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后,要以實際情景為載體,進行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將學生的公式應用能力進行提高,進而使其能夠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目標。
(三)教學評價設計
在進行教學評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互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學生互評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好地了解,同時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客觀評價。如教師提出梯形的特點之后,讓第一位學生進行回答,第二位學生進行補充,并對第一位同學的回答進行提問,在回答的過程中,其能夠對第一位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效地規避。以此類推,通過學生的互評,教師能夠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就進行了解,進而在課堂內容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有所側重。
三、結語
變式教學理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不僅在“梯形”教學中能夠進行應用,在其他內容教授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充分地利用。進而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具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使其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使其數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秀林.變式練習與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0(A3):95-96.
[2]劉建.巧用變式,讓數學課教學更有深度[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