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群
摘要:近年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嚴峻考驗。在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針對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積極語言通常可以給自己或者他人帶來愉快的體驗以及情緒,從而促進人際關系。在課程思政背景之下運用積極語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進行應用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方式,這可以使得每一個學生對于課堂都有著積極的期待,對于學習方面更加具有積極性、建設性、鼓勵性,從而在課程思政背景之下更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地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提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幫助高職學生在語文課程匯總不斷的進步。
關鍵詞:課程思政;積極語言;高職語文教學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指導高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深度挖掘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作用。《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從課程教學中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語文課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文本所選內容包含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點。高職院校學生通過高職語文課程學習能夠學以致用,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學好各類專業課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1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它以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高職教育的思想指引,各高職校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當前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進行改革。高職語文課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使思政元素很容易融入到課程中去,通過經典作品、優秀人物事跡等向學生傳播積極健康的主流思想,深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了解并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
2高職語文課程滲透思政的有效措施
2.1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豐富教學形式的一種方式,文化活動通常能得到學生廣泛的認可和參與。形式多樣,主題健康的文化活動,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文化知識,完善思政教育。對高職語文課程來說,專業課課堂固然重要,但課外活動的開展,例如,詩詞大會、演講、征文比賽等也都是對學習語文知識十分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將活動舉辦的任務托付給學生組織,也可以向學校申請,同時對獲得優秀成果的學生進行獎勵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文化學習,網絡學習更加自由,也能夠獲得更豐富的資源。高職語文課程思政不能忽視對課程自身的改革建設,高職語文不能教學僅僅將語言與文學作為教學重點,應該將課程范疇擴大。教師以及改革團隊應該對課程教學的目標、模式、理念進行改革,使高職語文教學更能適應時代的變遷,并能夠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更加實際、更具有指導性的思想加入課程教學中來。讓高職語文課程兼具知識傳播與思想引導,真正做到育德樹人,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傳統文化認同感。
2.2關注學生的積極方面。
要從以往的更多關注學生缺點的視角轉到關注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上來,以平等、尊重、肯定、欣賞的心態看待學生, 帶著愛接近學生, 走進教室。關注學生的積極之處,發現學生更多的優點和長處,發現學生的天賦和興趣點,多說積極語言,少說或不說消極語言,不給學生貼“差、壞、不行”等負向標簽。慢慢地學生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學生的缺點會越來越少,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壞”學生就會越來越少,最后“壞”學生就沒有了,所有的學生都變成了可造就之才。
2.3高職語文課中的個人修養教育
個人修養是以社會價值為導向,通過教育來改善自身不足,以做到適應社會整體道德的目標。目前,我國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傳統道德價值觀基礎之上,適合當代發展的道德價值,在國家層面上,是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對個人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兩種價值觀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只有每個人都具備誠信友善、愛國敬業,才能達到文明和諧,國家才能富強、民主,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個人修養開始。高職生的個人修養,需要從自覺維護社會公德開始,也就是古人要求的“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的個人欲望,遵守社會公德,這就是仁愛。能夠做到“克己”,就需要“嚴于律己”“反躬自省”,對自己嚴格要求。這種自省還需要像孟子說的那樣“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從別人的態度來反省自己的不足。讓自身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形成誠信友善的品質。
2.4時刻警醒檢視自己的話語,轉變自己的語言模式
研究表明,教師語言暴力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有早年遭受過語言暴力的成長經歷,二是教師心理壓力過大, 三是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四是教師的語言修養不夠。因此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生活中,教師都要時刻警醒檢視自己的話語,是消極語言還是積極語言? 是“ 毒舌模式” 還是“悅耳模式”?通過不斷地覺察和轉變,讓積極語言模式慢慢地成為自己的語言習慣。
結語
課程思政的背景之下,需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更好地進行國家建設。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是最能培養出建設性人才的學科之一。因此,在進行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應用積極語言,這不僅是教學方式的一種改革,更是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我、發揮自身具有的潛能與優勢、樹立自信心的重大轉變,從而培養出當代所需要的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喬露.新形勢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課策略研究[J].農家參謀,2020(19):239.
[2]楊曉文.融入思政元素的房屋建筑學課堂教學對策[J].品位經典,2020(9):65-66.
[3]陳巖.試論“高職語文”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0).
[4]曾凡云,賀立.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語文課程教師的職責與作用[J].綠色科技,2019,(23).